12连降后,是时候操心经济和就业了!

疫情防控第一,稳就业第二,稳经济第三,房地产最后。
这是2020年开春之际,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经济社会形势。
换言之,当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之后,稳定经济就业必然成为当务之急。

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已经全面打响,形势仍然严峻。令人欣慰的消息是在湖北之外,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续12天呈下降态势,部分省份已多日零增长。
这说明湖北之外的全面防控,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虽然返程高峰仍未结束,一些人口大省和人口流入城市仍旧面临着高压态势,但毕竟形势已不如当初那么严峻。
是的,该操心经济了。
01
为什么这么说?
先看两组数据。
其一,2020年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高达874万,相比去年增加40万。而非典所在的2003年还不到200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还只有500万。
这意味着,我们如今面临的就业形势,远比历史上更加严峻。
2003年和2008年毕业的学生,对当时的就业形势恐怕都会印象深刻,而2020年的大学毕业生或许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这还没算上总数接近3亿人的农民工。
这些农民工早已是事实上的城里人,早就不再依赖看天吃饭的农业,他们与整个工业经济、城市经济深度融合在一起。
这也是为什么稳就业要放在“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之首的原因所在,也是高层会议反复强调“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大规模裁员”的重点所系。
其二,这次疫情,冲击的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创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经济就业,与芸芸众生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比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疫情对于民营企业的冲击最为明显,而民营企业的“56789”效应更是放大了这一影响:
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从行业来看,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当属当属餐饮行业、酒店旅游、影视娱乐、零售、交通运输、房地产及建筑等行业。
这多是涵养就业的基础民生行业。
据泽平宏观统计,这些行业占GDP和就业总和的30%左右,影响远远超乎想象。
02
2020年,是中国经济关键之年。
这一年,不仅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实现首个百年目标之年,同时也是稳定经济就业之年、经济新常态转折之年、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之年。
如果要完成“翻一番”(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年的GDP实际增速必须保持在5.6%左右。
而要保证2020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则需要更强的稳就业手段。
毕竟,这些目标,不是生冷的数字,而是关乎每一个人的饭碗,关乎着社会民生的基本盘。
过去40多年,我们早已习惯了GDP高速增长的时代。即便是在非典爆发的2003年和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中国经济依然取得了10%左右的高增速。
没有经历过经济停滞乃至负增长的人,对于经济冲击的感知不是那么明显,对于稳定就业的认识也不会那么深刻。
这一次,很多人终于认识到,堵车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加班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差,能为生活而打拼,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03
无论如何,疫情防控仍旧排在第一位。
稳经济稳就业,并不是说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被取而代之,而是要综合权衡其利弊,该硬核的时候必须硬核,该科学的时候必须科学。
有的地方,每天新增数百例上千例,甚至连封闭小区的手段都没上马。有的地方,只有几个案例,就诉诸“封城”这一大杀器,造成物资抢购甚至全面恐慌,这两种思维显然都要不得。
更要不得的是,该硬核的时候吊儿郎当,该恢复生产的时候又“宁左勿右,层层加码”,没有任何担当意识,也没有任何科学管理手段。
针对这些现象,近日的高层会议已经进行纠偏: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
所以我们看到,武汉和湖北全面从严从紧,从武汉到黄冈孝感,小区全面封闭管理,有关方面喊出了“发起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全面总攻”的口号。
作为湖北外来人员重要流入地的广州,则要求除整户抵穗或具备单独居住条件的人员外,对所有湖北新抵穗人员,一律实施集中隔离健康观察。
我们同时也看到,江西全境取消高速检疫点,防控下移到社区;杭州要求不得以外地车牌、外地户籍为由限制进入。
“防控疫情”和“稳经济稳就业”,从来都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一刀切”从来都不是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04
这次疫情,应该引发全方位的反思。
从信息公开到舆论监督,从疫情防控到城市治理,从医疗资源到法治文明,从科学管理到精准施策,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城市都面临着考验。
就当下而言,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硬核手段仍然不可欠缺,而经济、就业、民生同样不容忽视。
生活仍要继续,经济仍要发展。春暖花开之时,期待迎来胜利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