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了,年轻人为什么还在听周杰伦?

640

尽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 “洗脑” 神曲。但现在,打开 QQ 音乐热歌榜,出现次数最多的不是网络热歌,而是周杰伦。

2021 年,年轻人还在听周杰伦吗?

带着这一疑问,我们研究了 QQ 音乐每周更新的热歌榜 TOP20 歌曲,并惊讶地发现,出道早已 20 年的周杰伦,依然在霸榜。

按榜单 TOP20 热歌来算,过去一年(53 周)的榜单总次数有 1060 次。其中,周杰伦上榜次数最多,达到 175 次,占比约 16.5%。不仅比第二名七叔上榜多了 99 次,更是大幅度领先其他歌手。

而且,在上榜次数 TOP20 的歌手中,大多是近 5 年出道的网络新歌手。能和他们在音乐榜单的擂台上掰手腕的 “老人”,只有周杰伦和刘惜君(排名 19)。

周杰伦不仅上榜次数多,而且上榜的歌曲数量也是最多的。在上榜次数 TOP5 的歌手中,周杰伦有 12 首歌曾经登上热榜,是第二、第三名上榜歌曲数量的 3 倍。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周杰伦的上榜歌曲中,只有《告白气球》和《等你下课》是近 5 年来发布的新歌,其余都是老歌,比如早期发布于 2003 年的《晴天》、2004 年的《七里香》,还有现在几乎已经家喻户晓的《稻香》等等。

看来,对还在听周杰伦的年轻人来说,姜是老的辣,歌也是老的好听。

年轻人对老歌的偏爱,并不只是偶尔怀旧,而是常常在循环播放。

从数据来看,周杰伦的一些经典老歌反复上榜。其中,《晴天》在过去 1 年上榜次数最多,达到 52 次。

换句话说,就是几乎每周都在榜上,是真正的霸榜之歌,yyds。

可以看出,即使截止至发稿前,周杰伦今年还未发布任何一首完整的新歌,仍有不少年轻人是他忠实的歌迷。

周杰伦的歌曲究竟有什么魔力?年轻人为什么还在听周杰伦?为了再进一步了解清楚,我们采访了 5 个不同年龄的周杰伦歌迷,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

为什么年轻人还在听周杰伦?

毋庸置疑,周杰伦仍是顶流。

尽管近年来,周杰伦新歌的口碑都不像热度一样尽如人意。在《Mojito》发布后不久,《一个 90 后的周杰伦粉丝的死心史》《原教旨主义周杰伦》等 10w+ 文章都表达了对周杰伦新歌的失望。

但在 DT 君的采访过程中,不少年轻人都还在循环播放周杰伦的歌曲,并提出了一个共同观点 —— 即使新歌不行,周杰伦的老歌依然能碾压当今华语乐坛。

@ 潘潘

“江郎才尽” 几乎已经成了周杰伦现在发歌时必定有的一种声音。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周杰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太多至今仍然不过时的优秀作品。周杰伦也好,林俊杰也罢,他们是华语乐坛最后一批天王巨星,至少目前还没看到新的可能的人出现。

有些歌曲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但你不会因为还在听周杰伦的歌而感到过时。比如《土耳其冰淇淋》这种歌,像是当下周杰伦对大众的一种回应,“只要我想,我的技巧依然可以碾压”。

@ 小鹿

现在的华语乐坛太拉垮了,大部分人的做法都是复制粘贴。比如有的人只写了个 16 小节,然后唱段主歌,再把 16 小节复制一下,加段副歌,连唱都不用唱两遍,跟做 PPT 是一样的。

但我们来看周杰伦早期的作品,是具有音乐实验精神的。在风格上,他将 Hip-Hop、硬摇、乡村和巴洛克古典等元素都融合进了 R&B;在内容上,不但要讨论爱情,还要讨论星空与自然,历史与国度。这些歌,如今听来依然惊喜。

@ 格子

在第四张专辑后,周杰伦的唱片销量其实是一次高过一次的。

客观上来说,周杰伦越来越火,影响力越来越大,受众与市场难免影响周杰伦在创作时加入更多考虑与权衡,所以杰伦后来的作品不再生猛探索,陷入 “好听” 的安全复制,也是人之常情。

不同时代的年轻人,都是怎么知道周杰伦的?

普遍认为,音乐产业分为 4 个时代,分别是曲谱时代、唱机时代、唱片时代和流媒体时代。

从 2000 年发布的首张专辑《JAY》来看,周杰伦最早出现在传统唱片业时代,并常年称霸销量榜单首位,巅峰时期销量基本都在 250 万张左右。

后来音乐载体开始数字化,人们往往不用花钱就可以听到大量的音乐。但周杰伦再次走在时代的前列。2014 年 12 月,周杰伦的新专辑《哎哟,不错哦》就首次以数字专辑的形式在 QQ 音乐独家发布,一键开启国内的数字专辑时代。

可以说,周杰伦跨越两大音乐 “时代”。每个人第一次听到周杰伦的方式,都可能截然不同。

@ 潘潘

我是从第一张专辑就开始听周杰伦的。

可能因为我本身就比较专一,并且不会主动去搜罗音乐。所以,“神专”《JAY》对当时的我就直接入坑。早期听周杰伦还是卡带的年代,回过头来想,其实那会听的很多都是盗版。

我老家是边陲小镇,路边的 CD 店里几乎没有什么正版。听卡带的年代,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很多盗版商为了能卖货,把一些别的歌手的音乐包装成是周杰伦的作品。因为那个时候不看 MV,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西厢》是周杰伦唱的,不是后弦;《玫瑰花的葬礼》是周杰伦唱的,不是许嵩。

如果上网搜索周杰伦新专辑,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会有很多冒牌的假专辑出现,歌名歌词都齐全的,编得有模有样。

@ 小鹿

2003 年,我读初二。

那天放学后,我买了周杰伦的混剪磁带,有一帮小孩来我家过夜。晚上灯关了,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我们就用随身听放歌。我至今还记得,第一首是《以父之名》,第二首是《懦夫》,第三首是《晴天》,第四首是《东风破》。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一出,我就惊了,对当时的我来说,是要用 “起鸡皮疙瘩” 来形容的好听。所以,那个晚上,我只重复做了一件事情 —— 一直往回倒到《东风破》,听完再倒卡。从那以后,周杰伦在我心中 TOP 1 的位置就定性了。

@ 玉桂狗

我是个 95 后,小学五年级就拥有了自己的 iPod,但当时家里没有电脑,所以会去 MP3 店,花 10 块钱让店员将当下最流行的歌曲批量下载到 iPod 里。

虽然歌都不是自己特地挑选的,但得益于时代,当时流行的都是诸如林俊杰、SHE、陈奕迅、王力宏、蔡依林、梁静茹等歌手,当然还有周杰伦。

我对第一次听到周杰伦、林俊杰是什么歌,记忆很深刻,周杰伦是《对不起》,来自专辑《范特西》,林俊杰是《曹操》。那晚写作业的时候,我一直在循环播放这两首歌。

为什么年轻人一提起周杰伦,就会说起 “青春”“情怀”?

在《一个 90 后的周杰伦粉丝的死心史》一文中,作者翁佳妍提出,“周杰伦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年轻的歌迷,大概是因为一个不被认可的小孩,却有暗暗较劲的志气 —— 不乖,眼神过于不服,随时准备唱反调的样子,但凡事都要做到最好。这让我们有代入感,他映射着我们不被认可、偷偷自负的自我。”

而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快的生存节奏里,有意识地 “逃” 回过去,变成很多当代人一种有效的心理代偿机制。也是在如此情况下,和周杰伦有关的青春回忆被覆上了一层又一层温柔的高光,想象性地构造出了 “生活在别处” 的纾解通道。

@ 潘潘

我自认五音不全,几乎从不去 KTV 唱歌或者在聚会上唱歌。但我高中初恋,因为那会女朋友也喜欢周杰伦,那是我真的开始,用现在的话来说 “社交牛逼症”,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她面前或者在她朋友面前唱《浪漫手机》《简单爱》,就算跑调跑得飞起。

现在想想,“普却信” 是刻在男生 DNA 里的,就缺一个可以激发你的东西。周杰伦的音乐大概就是可以刺激年少时的我的一个东西。工作后,我每年的音乐软件年终统计出来,基本还是周杰伦的歌单。

现在我基本靠听他的歌调节情绪。比如,我在最忙的时候,下班后会听快歌。因为周杰伦的快歌会让我快速能从工作的繁杂思绪里跳出来起来。我也尝试过听别的歌手的音乐,但效果没有周明显。

情怀也好,好听也罢,最直接的对我的感觉就像是做了一场精神上的 SPA。

不同的年纪,对于这场 SPA 的体验不一样而已。年少时是冲动的、不顾一切的,中年时是平缓的、安逸的。

@ 谢浴缸

周杰伦刚出现在我的世界里的时候,是同学借给我的自制盗版磁带,他们把英语口语磁带刷掉,并重新将周杰伦的歌曲灌录进去。

第一首歌是《园游会》,东北的教室刚刚供暖,大雪在窗外疯狂堆叠,整个世界陷入一种匮乏的白,可是这首歌让我听到了彩色。

自打那以后,我成了周杰伦的死忠粉,将从书店里买来的依旧是盗版的前八张专辑听了不知多遍,直至可以在脑内重新演奏所有的细节。我的房间挂满了周杰伦的海报,做梦只会梦见周杰伦和班花,有时班花在梦里跟着周杰伦跑了。

再后来,我考上了外地的大学,在大学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支乐队。在我走得越来越远的时候,逐渐把周杰伦忘了,觉得杰伦好像越来越口水,不再时常关心。

一晃进入社会几年,我的乐队散了又组,组了又散,我写乐评,混圈子,看现场。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自己的音乐、生活、工作和曾经向往的外面的世界都感到厌倦。

直到疫情来了之后,我独自开车通勤的时候变多了,有一次塞车的时候,某个音乐电台放送了一首周杰伦的《简单爱》,那几分钟,尤为漫长。

我的开关仿佛又一次被打开,似乎重新坐在了东北小镇那个大雪封山的教室里,老师在讲课,同学在走神,而我握着方向盘。

周杰伦是一部分曾经的自己。曾经的自己,永远都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