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已经表示 LlaMA 大模型不会在欧洲发布,苹果的 AI 功能也确认会绕开欧洲,据说唯一的独苗 Mistral 也在考虑搬离法国,欧洲继续渐行渐远,正在成为失落的大陆。
如果不出意外,AI 还是美中两个国家的竞争,美国领先优势很大,产业资本全都扑了上去,就是硬砸也不可能没有回响,中国追赶速度很快,和消费互联网的繁荣历史相似,可以在容忍底层技术差距的同时,在应用层实现超车。
之前说了很多次的可灵,被披露出开发团队的规模其实也就是快手抽掉出来的 20 多个人,当然 Sora 的人数也不多,而且如果拿 Sora 挑选出来的演示片段来说,确实还是独一档的强,但它一天不发布,这些牛逼哄哄就一天没卵用啊,可灵胜就胜在它是现货。
而且我觉得快手的聪明就在于没有孤立的去做文生视频工具(比如 Runway Gen-3 的模式),因为人民币环境的 SaaS 市场就是比不过美元环境,同时也没有像 Sora 那样一直热脸去贴冷屁股,要替好莱坞制片商端掉特效外包公司的饭碗,现在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
快手是向自己生态里的短剧公司开放可灵,一方面快手的短剧日活很高 —— 为数不多的能过压过友商的数据类型 —— 另一方面中国短剧生产已经非常发达了,大多都是在传统影视工业里没有混出名堂的团队,反而对新技术会有更高的接受度。
至于短剧 Low 不 Low 的根本不重要,本来就是娱乐至死的过剩结晶,在这个不太讲究创作尊严的行当,AI 的冒犯性也就被压缩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让 AI 为具体的业务打下手,而不是供起来当作技术力的吉祥物,这种实用主义,中国的 AI 公司要更擅长。
另外就是萝卜快跑,你们应该知道我对百度的既往态度,如果可以是真不想沾这家贵物公司,但萝卜快跑出圈这么快,确实非常意外,也相当超乎预期。
严格来说,萝卜快跑这一代无人驾驶模式是旧 AI 技术线,和大模型这波关系不大,谷歌分拆出去的 Waymo 最早在 2019 年就已经投放营运实车了,但是 5 年下来,现在跑在美国境内的 Waymo 无人出租车数量,可能已经低于萝卜快跑在这半年的投放量了。
又是一个「起了早床、赶了晚集」的案例对比,原因很多,但都可以跟两个不同国家的商业体系关联起来:
Waymo 的单车成本高得离谱,前几年高达 20 万美元,把回本周期拉得太长,最新的第六代车型甚至找到了极氪作为供应商,因为只有中国新能源车企能把成本控住,相比之下,萝卜快跑的单车成本 40 万人民币左右,只从财务考虑,铺量的压力也会轻许多;
5 年下来,Waymo 费尽心力的游说,也只换来了总共 3 个州的有限地区营运许可,还三天两头不是被各种机构拦住审查,就是遭到罢工抗议,阻力肉眼可见的巨大,中国的情况则是,只要上层建筑觉得没问题,政策的友善度和宽松度就会极其利好新技术的试用,萝卜快跑能被开一路绿灯,很难得。
再就是社会秩序方面,Waymo 因为装了很多视觉雷达,曾经被利用出了一个 Bug,很多人把橙色的路锥桶放在 Waymo 的车前盖上,直接触发系统逼停机制,把几条街上的 Waymo 全都硬控几个小时,极端点的还有焚车事件上演,中国虽然对无人驾驶出租车也有质疑声音,但基本上民间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破坏行为。
这样的分野趋势继续下去,中国无人驾驶公司的采集里程超过美国同行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Waymo 起早贪黑积累下来的优势会荡然无存,特斯拉的 FSD 破天荒的以外资身份拿到在华牌照,甚至还有传闻 Robotaxi 也要寻求落地中国的测试资格,这都是统一大市场的政策红利,马斯克不敢只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怎么说呢,你有力大砖飞,我有灵活务实,去年每每谈到国产 AI 的进度,还是查无此人的悲观情绪居多,但今年的惊喜比预想的要多太多了,近距离看着科技行业的十字路口车水马龙,兴奋感确实是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