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挑战苹果,高端逆袭失败

1

“意料之中”,多位行业观察者对深燃如此形容 2021 年的手机市场。

2021 年,手机市场的格局变化并不算小。最新的消息是,苹果靠着 “加量还降价” 的 iPhone 13 系列,在四季度重回全球第一,在中国大陆市场连续两个月销量第一。

而此前,在全球市场上,小米曾迎来高光时刻,在二季度短暂坐上全球第二的宝座。

在国内市场,强势回归的荣耀连续三个季度已经在前五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在三季度还将小米挤出了前三的位置。

因芯片受限的原因,2021 年,华为无论是在全球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正式沦为 Others。而小米、荣耀接连扬言要对标苹果、超越苹果,并且立下了具体的 flag:小米要用三年时间拿下全球第一;荣耀则是最快一年、最慢一年半时间,重新回到中国市场第一的位置。

在苹果牢牢高筑芯片、系统两大壁垒的情况下,国内安卓厂商不但开启了自研芯片之路,更是在摄像头、屏幕上找增量,可是,从产品表现来看,2021 年旗舰机频繁翻车,年底的新机发布潮中,一些厂商旗舰机型的部分参数配置甚至还不及上一代。

年底的全球市场份额也显示,华为之后,小米、vivo、OPPO、荣耀们追赶苹果并非易事。

手机市场早已经是一个成熟而且充分竞争的存量市场,市场格局的演变一直是紧张的拉锯战,现在,安卓厂商们冲击高端的路走得并不顺利,似乎要 “另辟蹊径” 了。

手机市场拉锯战,安卓厂商高端逆袭失败

“iPhone 13 赢麻了。” 有从业者评价道。

统计机构的 2021 年四季度手机市场数据持续公布,苹果成了王者,一直被吐槽创新不足的 iPhone 13 系列,结果却是 “真香”。

在全球市场,Canalys 数据显示,苹果在 2021 年四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 22%。上季度的头把交椅三星如今滑落到第二,市场份额为 20%。小米、OPPO 和 vivo 位列第三、四、五。

放眼整个 2021 年,Counterpoint 的数据显示,三星以微弱优势战胜苹果排名第一,小米、OPPO、vivo 在前五各占一席。

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布 来源 / Counterpoint

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布 来源 / Counterpoint

在中国市场上,Counerpoint 相关数据显示,苹果四季度已经连续 2 个月登顶。2021 年全年,2020 年第一名华为降为第六,vivo、OPPO、苹果、小米分别获得一、二、三、四名。

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布 来源 / Counterpoint

2021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布 来源 / Counterpoint

多位行业观察者对深燃表示,在华为手机逐渐衰落的背景之下,这样的结果不意外。

财经评论员王赤坤对深燃表示,手机市场的发展早已进入到高度繁荣阶段,行业红利正逐步消失,各家只能在有限的存量市场中拼杀,不是共同成长,而是此消彼长。

“总的来看,2021 年手机市场格局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格局演变的因素离不开华为的陨落。”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表示。

二季度期间,小米迎来了短暂的高光时刻,手机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二。而在国内市场,三季度,荣耀快速回归,跻身前三,小米只能屈居第四。

疫情利好线上,以及华为逐步让出市场份额,于小米是双重优势,其也得以加速在海外市场的扩张。IDC 于 2022 年 1 月发布的智能手机市场简报显示,小米除中国、亚太市场外,主要在拉美、 欧洲市场快速填补华为与荣耀的 “空缺”,以获取份额的高速增长。

“曾经的华为手机,海外市场的营收最高达到了 60%,而现如今,小米才刚刚过半,小米在海外依然有较大市场空间。” 孙燕飚指出。

他还提到,在国内,荣耀回归来势汹汹,承接了华为的用户和渠道。而且在渠道商持股的激励政策下,荣耀的经销商都是 “学霸型” 的。

资深产品经理判官也对深燃提到,荣耀会发布一些 “渠道机型”,不是拼参数的类型,但是能在线下瞄准一定人群。

通信高级工程师袁博对深燃表示,华为受限之后,原有的高端用户大部分流向苹果,中低端用户流向小米和 OV,在短期内苹果和小米都会有比较大的增长,当荣耀回归后,由于其品牌依然存在,主要竞争对手小米的份额必然会下滑,因此小米会呈现一个先高涨再回落的现象。

而早在 2021 年 4 月底,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就曾在社交媒体上这样说道,“华为手机高端让给了苹果,中低端让给了 OV 小米”。

据长期发布中国手机市场零售数据的知乎知名博主 @安乎都护府长史发布的报告,在 2021 年 9-11 月期间,8000 元以上的超高端市场,只有苹果一直挺立。

图源 / 知乎

以 11 月为例,苹果在 8000 元以上档位占有率达到了 94%,同比增长率 10.4%,5000-8000 元档位占比 82.4%。而安卓厂商中,在 8000 元以上档位,小米占有率仅 0.6%,OPPO、vivo、荣耀都未能占有一席之地;5000-8000 元档位,小米占比仅 2.7%,另外三家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及小米;只有在 4000-5000 元档位,小米 OV 的占有率才分别接近 20%,荣耀接近 10%。

“自从华为被动退出与苹果的高端角逐战场,手机行业月度分析只剩下了中低端的内卷了。” 有用户感叹道,而要论华为的高端市场为什么主要被苹果抢占,还是因为除了华为,安卓厂商至今都没有在国内完全成长为消费者认可的高端手机品牌。

降价的 “13 香”,“发热” 的旗舰机

苹果取胜,离不开 “加量还降价” 的性价比策略。

据 Counterpoint 统计,2021 年,iPhone 13 全系列机型中,标准版本 iPhone 13(5999 元起)占据了全系列机型销量的 51%,顶级旗舰 iPhone 13 Pro Max(8999 元起)占据了全系列机型销量的 23%,iPhone 13 Pro(7999 元起)的销量占比为 21%,iPhone 13 mini(5199 元起)最少,仅有 5%。

Canalys 分析师 Sanyam Chaurasia 表示,在 iPhone 13 的推动下,苹果重新回到了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一位。“iPhone 在中国大陆的表现可谓前所未有,其旗舰产品的激进定价使其保持强劲势头。”

与苹果降价相反,安卓手机厂商们冲击高端市场,是不断向上突破价格区间,可产品体验没完全跟上。

多位数码博主都提到,2021 年有些安卓厂商的旗舰机表现有些拉胯,最典型的便是发热问题。

在社交平台及多个手机社区中,OV、魅族、一加的旗舰手机用户表示,均存在手机发热的情况。其中被频繁提到的是小米 11,在发热之外,还出现了大面积烧主板、WiFi 连接不稳等情况,据报道,用户自发组建的小米 11 手机维权群人数超过了 1800 人。小米方面回应称产生发热有多种原因,后续给出了具体的售后解决方案。

被提及的手机,采用的芯片基本都是高通骁龙 888。根据分析,导致多款机器发热的原因之一是,在限制骁龙芯片的发热问题上,这些手机没有形成较好的散热方案。

来源 / 微博

刚面市时卖高价、还不出半年就上演价格大跳水,也令颇多用户不满。

vivo 在 6 月发布的 vivo X60t Pro+,双 11 促销活动期间全系最高直降 1100 元。“谁能接受新机买了不到半年,价格就打了‘骨折’?” 有用户吐槽道。

小米 MIX 4 在 8 月正式发售,到双 11 期间就已降价 1000 元。同样是双 11 期间,小米 MIX FOLD 到手价只要 6899 元(12GB+256GB),比首发价便宜 3100 元。

一面是,安卓厂商旗舰机问题不断、价格跳水,另一方面是苹果 “加量还降价”,也加大了安卓厂商冲击高端的难度。2021 年底的新机潮,安卓旗舰新机的产品策略也不再激进。

小米 12 系列变谨慎了,主摄像素对半砍,从 1 亿像素下降为了 5000 万;屏幕分辨率也不再采用 2K,而是采用 1080P;小米 12 Pro 也不再沿用小米 11 Pro 的潜望式长焦镜头。

一加 10 Pro 的配置在某些层面也不再冒进,从一加 9Pro 的后置四摄变为了后置三摄。

孙燕飚指出,在手机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当中,硬件配置各方面都越来越逼近天花板,安卓手机厂商们能够拿到的芯片、屏幕等核心原材料不相上下,手机的质量、体验与手机厂商的产品设计息息相关。“就像 iPhone 在某些层面并非技术难以实现,只是为了保持产品稳定,选择了稳健的策略。而部分安卓手机厂商因为此前的突进导致翻车,如今的选择变得稳健也不难理解。”

而苹果的性价比策略,并不会到 iPhone 13 就停止。据报道,iPhone SE 系列新品将会出现在苹果 2022 年春季发布会上,苹果将继续挺进中端手机市场。在互相渗透的拉锯战中,安卓厂商们能否逆袭成功,成了最大看点。

用折叠屏反击,安卓阵营有胜算吗?

发布新一代 iPhone 的四季度,本就是苹果手机销售的旺季,苹果公司站上领奖台并不意外,下一个季度能否延续辉煌,才是关键。

但安卓厂商们的日子,肯定轻松不了。各家为了弯道超车,一直在寻找新的机会。

一直以来,安卓厂商内部竞争激烈,芯片、系统高度同质化,所以各家要在细分领域进行创新。王赤坤提到,安卓厂商们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细分产品,如游戏手机、拍照手机,甚至是女性手机。

2021 年年底,折叠屏手机又被赋予了厚望。荣耀、OPPO 分别发布了折叠屏手机荣耀 Magic V、OPPO Find N,vivo 的折叠屏手机也已经在路上了。

来源 / 微博

孙燕飚认为,在折叠屏手机市场上,国内安卓手机厂商们不仅是竞争对手,更是联合起来的合作伙伴。

他指出,首先,苹果在折叠屏手机上依然没有发力,其次,国内安卓厂商们在过去几年能够崛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手机产业的上下游供应比较完备。

据他透露,多个厂商折叠屏手机的首批备货都是 10 万台,整体备货加起来超过百万台。“折叠屏本身的良品率较低,成本较高,而供应链优势能够帮助厂商把价格打下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折叠屏手机市场的空间并不乐观。判官表示:“这依然只是一个细分、小众的市场,瞄准的只是一部分人群”,而且折叠屏手机目前重量大、手拿体验感不好,会劝退部分用户。

袁博认为,2022 年折叠屏的成本会继续下探,技术的日趋成熟会让更多的智能手机企业推出各式各样的折叠屏,但是对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影响不大,毕竟没有新的应用驱动。

2022 年的手机市场,头部几把交椅已经十分清晰,格局的演变也只是这几个选手的你追我赶。判官回顾 2021 年的手机市场后感慨,几乎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甚至可以说是 “沉闷”,所以对 2022 年手机市场的突破也不抱太大希望。

袁博表示,2022 年,预计荣耀将会持续冲击小米和 OV 的手机市场份额,但整体市场依然将是波澜不惊、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