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混蛋的十个常识

1、所有价值判断均需基于一个价值标准,任何价值标准均不具有绝对性,此乃常识。因此,所谓好坏善恶或应当与否,只能是范围叙事,而非事实叙事。比如,对于将死之人来说,千万豪宅大概率不如三尺棺木;对于狗来说,黄金万两就是不如一堆骨头。一切脱离标准的价值判断都可以忽略,都是妄言。

2、人是无法消除价值判断的,但一个自由的人,至少理解以下三点:①自己的价值判断仅对自己负责;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除了共识性的价值标准之外,不存在优先价值标准;③ 你必须允许与你不同的观点存在,如果不允许,从逻辑上来说,你同时也不允许自己的观点存在。

3、理和道理的根本区别是,理不是用来讲的,是作为法则和规律存在于现象背后的;而道理则是用来讲的,是为自己的行为或观点赋予合理性的途径。一个人喜欢讲道理的人,要么是虚弱的,要么是虚伪的 —— 此两者常常并行出现。

4、生活已是如此艰难,我绝不会再为难自己。如果你不知道你现在拥有什么,请想想看你刚来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拥有什么,光不溜秋的连他妈一条底裤都没有,任人摆布。如果想到这儿依然无法释然,那便活该了。

5、一个缺乏内在秩序或者说内在秩序不稳固的人,就不得不通过外界来确立自己的存在度 —— 他们过生活给别人看,说正确的话给别人听,以此来换得一种安稳的平庸。这是以损失自我的感受为代价的,甚至是以损耗自我主体性为代价的,这会导致人们只是在假装生活,表演精致,伪装幸福。

6、自存度,即自我存在的尺度。存在主义的内核无非如此,不论是萨特、加缪还是塞缪尔,他们所表达都是这样一件事,要把存在这件事 —— 尤其是自我存在 —— 据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不可转让,不可推卸,不可迟疑,不可装模作样。只有这样,存在这件事才是坚实的,不论是形而上学还是认识论。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不等于尝了该事物的味道,复述别人的观点不意味着自己拥有这个观点,不必表现给任何人看,感受是真实不虚的。

7、一个人想望的越少就会越洒脱,在意的越多就会越懦弱。想望的东西多本质上是精神匮乏导致的,精神越富足,想望得就越少,这是因为物质只是途径,精神才是归宿;而在意的内容多本质上是因为杂乱,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是什么,价值排序如何,混乱便是必然的。人生最终会走向简朴,只是很多人效率太低,将死之际还在繁复中徘徊,这便是人生的重大悲剧。

8、在孩子面前,成年人切忌把自己往上帝的位置上摆。这是不自觉的。通常来说,成年人很容易忽略的几件事是,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价值判断是艰涩的,作为个体是微弱甚至愚蠢的,这个世界上有千万种生活,有千万条路,一个生命主体有意愿并且有能力自己去寻找通往未来之路,那条通往属于他自己的生活的路。如果一个成年人无法看到自己的愚蠢,那么最简单的策略是学会闭嘴和放手。

9、一个人所以能挣脱许多表象,就在于有尝屎的颠傻气。如果不确认某物就是屎,如有必要,我是非要亲自尝尝它是不是的。我不会被书籍自带的权威属性所迷惑,书籍不比网络高级,它们都是信息的载体。接触的信息越多,思考的问题越根本,就越是能理解在权威之外有着更为丰饶的世界和更加朴实的快乐。一个人独立思想是这样建立起来,它将指引一个人走得更远,看到更宽阔的风景。

10、向别人证明自己的 “优点” 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但自己的 “缺点” 是无需证明的,成本孰高孰低,是分明的。我深刻的意识到,如果你想活得简单一些,开心多一些,烦恼少一些,就需要致力于成为一个 “不好” 的人。这件事远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因为 “正确” 这种病毒总是极容易传播的,而且极擅长占据人们的前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