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苹果 2021 年公布的全球 200 大供应商看产业转移趋势

​​

苹果 2021 年公布的全球 200 大供应商,当然实际是按照 2020 年的销售额来定的,清单里面总共有 610 个工厂,注意这次苹果并没有公布具体的工厂地点,而是只是细分到省,而一个省里面是可能有几个工厂的,所以实际的工厂数量会比这个多,比如下图 3M 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工厂只列出了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地点。

从苹果2021年公布的全球200大供应商看产业转移趋势从苹果 2021 年公布的全球 200 大供应商看产业转移趋势

中国大陆的工厂数量依然是最多的,总共有 259 个工厂,占比 42.46%;

日本的工厂数量位居第二位,总共有 96 个工厂,占比 15.74%;

2018 年和 2020 年相比,都是 40 个公司在日本有工厂,总体来说变化不大,但是工厂的数量仅此于中国,也说明了日本制造在中高端层面的实力,即使在高人工成本下也依然有竞争力,这其实也可以给担心产业向东南亚和印度转移的我们多一些信心。

日本为苹果公司生产什么呢,

包括 JDI 和夏普的显示面板,

日亚化学的背光模组(LCD 本身是不发光的,需要后面的背光模组发光),触控面板(日本写真,阿尔卑斯),

各种传感器和被动元件(村田制作所,太阳诱电,TDK 等),

连接器(日本航空电子,广濑电机,住友电气),FPC(住友化学,藤仓),

芯片(索尼,铠侠,瑞萨,其他如 skyworks,安靠,日月光,德州仪器,安森美这些苹果供应商在日本都有工厂),

材料(玻璃基板,陶瓷,金属,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所需的材料等)。

其实中日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在很多方面已经在直接竞争了,

美国的工厂有 49 个,占比 8.03%;

在美帝生产的企业就不用说了,芯片占了绝对的主力,另外还提供膜,胶和玻璃基板的 3M 公司和康宁公司,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纬创资通,鸿海和伟创力这些代工厂在美国也有工厂,说明在美国本土仍然是有组装生产业务的,当然这并不是 2020 年才有的,实际上 2018 年就已经有美国本土的代工厂了。

韩国的工厂有 30 个,占比 4.92%;

韩国的公司相对简单,集中在大企业。

其实就是三星,海力士这样的 DRAM 和 NAND FLASH 大厂,

以及三星,LG 的显示面板,另外还有芯片封测,中国大陆的长电科技,台湾的日月光,还有美国的安靠科技这些全球封测大厂在韩国都有工厂。

当然还有类似 LG Innotek 这样的摄像模组厂家,三星电机这样的被动元件厂家等等。

中国台湾的工厂有 37 个,占比 6.07%;

台湾地区的工厂,最大的就是半导体相关的,台积电,日月光,南亚科(DRAM)等台湾公司,另外像德州仪器,美光,恩智浦,安靠科技这些境外的苹果半导体产业链公司在台湾也设立有工厂。

除此之外,台湾企业在光学镜头(大立光),电路板(欣兴电子,景硕科技,耀华电子),被动元件(国巨)等都有不错的份额。

目前对于台湾地区来说,他们也在千方百计的留住岛上的半导体工厂不流失,因为这会对岛上的工作机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的工厂众多,越南的工厂有 23 个是东南亚各国中最多的,新加坡的工厂有 14 个,泰国的工厂有 19 个,马来西亚的工厂有 15 个,菲律宾的工厂有 17 个,印尼的工厂有 2 个,柬埔寨有 1 个工厂,总共有 91 个工厂,全球占比 14.92%;相比之下印度的工厂有 9 个,东南亚地区和印度和苹果产业链工厂数量相差达到 10 倍之多。

东南亚地区和印度相比,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周边市场规模更大,东亚 + 东南亚加起来 20 亿人口以上,且人均 GDP 更高;

其次产业链聚集更加紧密,中国大陆,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东南亚互相之的距离都很近;

然后是技术能力方面大部分的苹果供应商总部集中在中日韩地区。

但印度也有自己的 14 亿人口超大单一市场的优势,光是满足印度 10 亿人口级别的国内市场就已经是很大的规模了,而且市场还在快速增长,对任何厂商来说都是不可抵挡的诱惑,而且从印度往中东,非洲等方向出口在距离上也更近。

看下三星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三星在越南和印度都有体量巨大的工厂,

也是三星在全球最大的两个智能手机生产基地,

越南的三星则以向全球出口为主,在印度的三星工厂则更多的在印度国内市场销售。

充分说明了东南亚和印度各自的优势。

对于我们最为关心的越南为首的东南亚地区,我这里说一下我的看法和结论,

第一点是:不管是三星产业链也好,还是苹果产业链也好,共同的趋势是有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业确实在从中国大陆向越南为首的东南亚地区转移

而且和印度相比的话,东南亚地区的优势更大,也是更为主要的转移目的地,体现在目前东南亚的苹果产业链工厂数量是印度的 10 倍。

2018 年在越南设立有工厂的苹果供应商有 15 家,

包括线艺,福斯特电机,藤仓,歌尔声学,鸿海精密,英特尔,基美,LG Innotek,立讯精密,村田制作所,日本电产,三星电子,夏普,深圳裕同包装,住友电气

2020 年在越南有工厂的公司增加到了 21 家,如下:

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公司:伯恩光学,歌尔股份,蓝思科技,领益智造,立讯精密,美盈森,深圳裕同包装

来自韩国的公司:LG 显示,LG Innotek,三星电子,首尔半导体

来自日本的公司:福斯特电机,村田制作所,NOK,住友电气,

来自中国台湾的公司:仁宝,鸿海,夏普,国巨

其他:美国英特尔,新加坡纳峰

可以看出,在越南设立工厂的 21 家企业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是最多的,达到了 7 家,占到了三分之一,相比 2018 年这里面增加了蓝思科技,伯恩光学,领益智造,美盈森 4 家,是在越南设立工厂的企业增加最多的地区。

另外从公司就可以看出来,越南已经在从单纯的组装制造向上游的零部件扩展,包括显示面板,被动元件,芯片,玻璃等,像是做玻璃盖板的蓝思科技和伯恩光学,都在越南设立了工厂。

第二点:中国大陆的公司通过走向中高端和国产化替代,使得在中国大陆有工厂的苹果供应链厂家不减反增。

2018 年苹果 200 大供应商中有 150 家公司在中国大陆有工厂,而在 2020 年这个数字变成了 155 家,原因非常简单,更多的总部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企业打入了苹果供应链。

未来还在朝两大方向发展:

一是代工制造方面逐渐的替代台厂的份额,例如从前几年的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开始代工 airpods,到现在比亚迪开始代工 ipad,立讯精密开始代工 iphone,歌尔股份的 VR/AR 代工营收大幅增长,以及蓝思科技也开始进军手机代工(目前只是为小米生产制造,还没有打进苹果的组装制造)等等。

今年立讯精密的营收将历史首次突破 1000 亿人民币,

而前三季度歌尔股份的营收中,智能硬件营收达到 222.35 亿元,同比增长 119.07%,歌尔的智能硬件业务主要产品包括 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产品、智能可穿戴产品等。

二是在零部件在向以芯片为核心的中高端零部件发展,包括电路板,光学镜头,传感器,芯片,显示面板等。

就以显示面板为例,京东方目前在苹果的 iphone 显示屏幕供货中比例还不到 10%,未来一定会继续提高的,芯片等也是类似。

第三点是,即使有部分产能转移到了越南,随之而来的也是中国对越南的出口迅猛增长,成为越南最大的逆差来源地

按照越南统计局的统计,今年前十个月中国对越南出口达到了 894 亿美元,进口为 442 亿美元,仅仅前十个月中国就从越南拿到了 452 亿美元的顺差,全年的顺差应该在 500 亿美元以上。

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游设备和零部件的出口增长,也是因为越南发展起来了,相当于给中国制造的消费品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因为越南人均仅仅 3000 美元的消费品,实在是太适合购买中国制造里面的中低端商品了,对于中国极为有利。

同时我们要注意到,越南有工厂的 21 家苹果产业链企业中,有三分之一(7 家)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事实上这些企业还是需要不少中国工程师和高级技工去工作,也就是工作岗位并没有全部流失掉,有一部分在海外继续保留了。

对于中国来说,

东南亚的六七亿人口发展起来将会是中国商品的广阔市场,同时文化上的相近会使得中国的游戏,互联网软件,音乐电影等影视文化作品这些服务类的产品更容易在这里形成市场。

而东南亚又是分成了 10 个国家,老挝,柬埔寨,泰国等都和中国关系友好,并不敌对,

越南的面积仅有 32.96 万平方公里,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尼面积有 191.36 万平方公里,但遍布在支离破碎的大量的岛屿。

就威胁来说,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的威胁都不如印度来的大,毕竟印度有差不多 300 万平方公里国土,很快就会到 14 亿人口,同时对中国敌意较重。

因此一部分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对中国来说是比到印度更好的结果。

另外再多说一句,2020 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东南亚 10 国的五倍左右,而且增速还比他们更快,网上有人担心越南的,我之前的文章已经说过了,全球的经济大蛋糕不在越南,欧洲 + 北美 + 日韩台 + 澳新的经济总量加起来是越南的 150 倍以上,可见中高端产业带来的蛋糕有多么巨大,这才是中国真正要去抢夺的方向。

而把我们视为最大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的印度,2020 年仅有 9 家苹果产业链公司在印度设立工厂,

分别是中国台湾的正崴精密,鸿海,纬创资通,臻鼎控股,

美国的伟创力,捷普

中国大陆的领益智造,深圳裕同包装,欣旺达

总体来说印度在苹果零部件产业链中的位置比越南还要低,

体现在这些企业集中在组装制造,电池,包装材料和结构件,而越南在苹果供应链中已经在制造芯片和显示面板了,同时越南制造组装的苹果产品,例如 Airpods 已经在批量出口了。

但尽管如此,印度的苹果产业链公司也在增加,相比 2020 年的 9 家而言,2018 年只有 7 家,分别是加拿大的丝艾产品标识,美国的伟创力,中国台湾的鸿海精密和纬创资通,芬兰的赛尔康,中国大陆的裕同包装和欣旺达。

和两年前相比,印度开始为苹果提供电路板和精密结构件了,也在进步。

在 ihpone 的整机方面,印度从 2017 年开始就已经在生产 iphone 了,领先于越南。

最开始生产的是 iphone SE,2018 年开始生产 ihpone 6S 这些机型。

2020 年印度开始生产 iphone 11,首次赶上了苹果发布的最新 iphone 机型的生产。

下图是印度议员 2020 年 7 月的推文:

从苹果2021年公布的全球200大供应商看产业转移趋势从苹果 2021 年公布的全球 200 大供应商看产业转移趋势

未来随着印度市场的逐渐扩大,苹果的 iphone 在印度市场的销量必然会不断的增加,因此苹果未来逐渐在印度扩大整机制造规模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根据 businessinsider 在 2021 年 9 月的报道,

目前是印度为 iphone 生产整机的是台湾的富士康,纬创,其中富士康生产高端的 iphone 11 和 iphone 12,预计也将会生产 iphone 13,而纬创则生产 iphone SE,而台湾的和硕也已经计划在印度制造 iphone

Currently, Foxconn assembles iPhone 12 and iPhone 11, while Winston is manufacturing iPhone SE 2020

实际上根据 Counterpoint 的研究报告,印度市场销售的 iphone 手机,2018 年只有 17% 为印度国产,但预计到 2021 年全年这个比例可以达到 76%。同时在印度生产的 iphone 从几年前的零出口,到现在已经有 5% 可以出口到国外。

As per Counterpoint Research, the Indian market’s share of domestically manufactured iPhones increased 17% in 2018 to 76% in 2021. The iPhone exports from India increased to 5% from nil a couple of years ago.

而 iphone 手机在印度的销量,2017 年为 320 万部,到 2020 年因为疫情只有 310 万部,但是 2021 年预计超过 400 万部,这意味着苹果今年在印度的 iphone 产量会超过 300 万部。

如果是 CMR 的估计则更夸张,其认为今年苹果 iphone 在印度的销量会超过 500 万部。

To date, Apple’sbest year of manufacturing in India was in 2017, when it shipped 3.2million units. In 2020, it had shipped 3.1million units despite the pandemic.
As per Pathak, the number will increase to 4 million units this year.

CMR, on the other hand, estimates close to 3% market share in 2021, with iPhone shipments potentially touching the 5 million mark.

印度在不断发展的庞大单一国内市场,确实是一个大杀器。

但是我觉得,这个在印度制造的比例和规模是有上限的,

从 2017 年到 2021 年,用了四年的时间 iphone 在印度的产量也就是突破 300 万部,增长并没有那么快,另外从 GDP 总量上看,印度 2020 年 GDP 总量 2.62 万亿美元,全球占比 3.13%,即使在未来一二十年,印度市场占全球的比例也很难超过 10%,要想进一步提到在 iphone 全球产量中的占比,就必须大量的出口。

印度可以通过关税来实现印度销售的 iphone 在本国制造,但是要想大量的出口,那就要和中国和东南亚竞争了,需要竞争力压倒中国和东南亚才行。

从三星,OPPO, VIVO,小米,华为这些例子来看,目前没有任何一家是把印度作为主要的出口基地,三星的越南工厂出口比印度工厂的出口就多的多,

而 OPPO, VIVO, 小米在印度虽然都有工厂,但是主要出口基地都在中国大陆,而华为和荣耀更是就没有在印度制造,都是在中国生产制造。

因此印度制造的 iphone 在出口方面的竞争力和中国,东南亚相比如何,我觉得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在质量,效率,技术,产业链聚集这些指标上都是中国 > 东南亚 > 印度。

质量和效率先不用说了,就说本文统计的苹果产业链工厂个数,目前是中国是东南亚的两倍多,而东南亚地区又是印度的 10 倍,未来东亚 + 东南亚将继续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并且人口超过 20 亿。

再强调一下观点,对中国来说,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也比转移到印度好。

欧洲地区:

德国的工厂有 9 个,法国的工厂有 4 个,英国和奥地利的工厂各有 3 个,

比利时,捷克,荷兰,意大利的工厂各有 2 个,

爱尔兰,挪威,马耳他和芬兰的工厂各有 1 个。

欧洲地区的工厂总计为 31 个,这个的数量也不算少,但是和 2019 年公布的全球 200 大供应商相比(实际是 2018 年的销售额数据),国家的数量仅仅从 10 个增加到 11 个,就是多了个芬兰,而工厂的数量也基本没有变化。

上次欧洲地区总共是 34 家工厂,这次公布的工厂只是具体到省,总共有 31 个,因此实际工厂数量可能比 31 个多,但是也跟上次比较差不多。

总体来说,欧洲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变化不太大。

只有两家苹果供应链公司在法国有工厂,分别是微芯和意法半导体,都是做芯片的。

有八家苹果产业链公司在德国有工厂,德国也是欧洲地区苹果产业链工厂最多的国家,也是以芯片为主,包括高通,德州仪器,英飞凌,Diodes 公司,其他还有博世为苹果提供陀螺仪(Gyroscopes)与加速度计(Accelerometers)等,另外还有汉高,瓦尔塔迈科,维克德等公司提供金属结构件,粘结剂等产品。

欧洲作为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发源地,其几百年的积累是雄厚的,但是在电子信息制造业这一部分,不仅已经被北美和东亚地区超越,而且目前来看变化也不大。

其他还有澳大利亚和以色列各 1 个,巴西有 2 个,墨西哥有 3 个工厂,哥斯达黎加有 1 个。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制造业大国的墨西哥,在苹果产业链上竟然只有 3 个工厂,分别是莫仕的连接器,skyworks 的芯片工厂和台湾国巨电子的工厂,这显示出墨西哥制造的强项还是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部分,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还是非常落后的。

同时作为其制造业主要组成部分的汽车制造,也被于 2020 年 7 月 1 日正式生效的美墨加贸易协定所限制了,该协议中的著名条款就是要求 40%-45% 的以上在北美地区制造的汽车及其零部件,需由时薪 16 美元以上的工人来制造,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墨西哥的低成本优势,事实上为墨西哥设置了一个上限。

当然了,美国对于邻国墨西哥的压制,墨西哥的贫穷落后最终也会让自己受到反噬,最大的因素就是来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不断流入,墨西哥《太阳报》2021 年 2 月 2 日报道,据墨西哥央行统计,2020 年墨侨汇收入共计 406.06 亿美元,较 2019 年增长 11.44%,创有史以来新高,平均每笔 340 美元,说明在美国的墨西哥裔人口在墨西哥本国有大量的亲戚。

总的看来,中国大陆企业在苹果产业链未来的发展方向,

就是在显示面板,触控面板及其上游的膜等原材料,以及电路板和 FPC,还有光学镜头和相机模组,包括被动元件和传感器在内的各种精密电子元件,陶瓷和玻璃基板等原材料,当然了还有芯片方面实现突破。

而在组装代工方面,则要逐步的扩大在苹果组装代工领域的份额。

目前来看,未来苹果的产业链生产基本还是 “大东亚内战”,也就是会高度的集中在东亚 + 东南亚地区,相比之下,其他的地区更像是一个个孤立的点,有机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的可能只有印度了。

当然了,如果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还是需要华为能够回归,替代苹果的份额,因为下游的品牌如果强势起来,对上游供应商的选择是具备极大的话语权的,实际上现在仍然处于苹果选择中国供应商,而不是中国供应商选择苹果的阶段,

一方面是我们的技术水平在产业链中位于中高端的领域还是少,入选苹果供应链的企业集中在外围零部件,仅在部分中高端领域实现了突破,

另一方面是因为苹果在下游的全球销售额中占据压倒性的优势,2021 年 Q3,也就是苹果的 2020-2021 年第四财季,其一个季度的营收就达到 833.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9%,调整后净利润 205.51 亿美元。

在整个财年中,苹果以 3658 亿美元的销售额和 947 亿美元的净利润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对比下小米 2020 年营收为 2459 亿元人民币,相当于 356.5 亿美元,只有苹果的十分之一。

即使是和目前全球第二的三星电子比较,最近的一个季度(2021 年 Q3),

苹果单季度营收 833.6 亿美元,而三星电子的营收为 631 亿美元,包括了设备解决方案(DS,包括显示面板和半导体),IT 和移动通信部门(IM)和消费电子部门(CE, 主要是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产品)

其中智能手机为中心的 IM 部分营收占比大约为 48%,也就是差不多 300 亿美元左右。

可见即使是三星的移动通信业务,其营收也只有苹果的 36% 左右。

因此如果最终下游的品牌份额能更多的掌握在中国的手里,则我们对把制造业留在本土有更大的主动权。

不过就目前来看,能够和苹果一战的只有华为。

以上是对苹果产业链分布情况的一些总结,

一部分产业链转移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毕竟往中高端走,必然会带来中国人均收入的增加,丧失掉一些成本竞争力。

从 2018-2020 年苹果产业链的情况看,在一部分产业向越南和印度转移的同时,

产业升级和国产替代使得中国大陆 + 香港的供应商数量出现了增加,从 40 家增加到了 48 家;相应的减少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数量,

像日本从 38 家减少到了 33 家;美国公司从 41 家减少到了 37 家。

导致在中国大陆有工厂的苹果供应商数量反而从 150 家增加到了 155 家。

总之,要接受一部分中低端产业在逐渐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的事实,

但由于有庞大的中国本土市场,同时下游很大一部分品牌份额在中国公司手里,加上大陆代工厂在逐渐替代台企代工厂的份额,组装制造工厂逐渐走向智能化,以及产业链聚集和质量效率优势,因此即使在未来我们在本土仍然能够保留很大一部分的组装制造产能。

而即使转移到印度和东南亚的产能,很大一部分也是中国公司主导的,同时也需要从中国进口各种零部件,因此我们仍然能够获得一些收益。

从产业价值分布来看,是一个倒三角形的结构,中高端产业的价值是低端价值的 10 倍以上,是一块丰厚的大蛋糕,这才是我们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