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踏步后退的国产电视剧

最近很多人在怀念以前的国产剧,觉得当时的妆容审美水平很高。再看现在的大陆国产剧,怎么退步成这样了?

每次碰到这种情况,网上都是在骂化妆师造型师。比如前阵子佟丽娅在《完美关系》里的造型,就被很多人吐槽:

其实这个锅不能让化妆师一个人背,原因太复杂了,一些乱象可能是你从来没想到的。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国产剧「审美倒退」的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不是在为退步找理由,而是希望我们都能更全面理性地看待问题。

========

一、现在的影视市场,早就不是当年的格局了

国产剧的倒退,不是少数剧的品味问题。当某一种现象一再出现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想想大环境了,这才是决定因素。

▍ 市场驱动,门槛变低太多了

常被提名妆容精良的老剧,比如刘晓庆版《武则天》、87 版《红楼梦》、《大明宫词》等等,出品公司多是事业单位、国企。

当时基本是这类实力雄厚的单位、企业在拍电视剧,非资本因素更多,都是以文化经典为题材,也带着一种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

但这些年格局已经变了,门槛低了很多,更多的中小机构、个人资本加入其中。

有的拍剧为了挣快钱,有的为了捧红旗下某个艺人。倾向于做爽剧,剧本质量也特别参差不齐。

这种身份和目的的差别,也导致了对待成本的两种不同态度。

▍ 财力限制,每一秒都是金钱

以前大国企拍电视剧,大家拿的都是稳定的工资,拍摄资金也充足,即便拍摄周期长也负担得起。

就比如刘晓庆版《武则天》里,单是少女进宫后跪下抬头这段,就反复拍了一整天。

这是毛戈平在访谈节目里回忆的。

为了追求质量可以放缓速度,能不能靠这部剧赶紧赚到钱,根本不是这些国企拍剧的主要目的。

但现在企业自负盈亏,在利益驱动下对成本更加精打细算,对质量也产生了一连串的影响。

① 拍剧越快越省钱

现在的拍剧模式是这样的,演员、灯光、服化道等等都按天算钱,也就是越快拍完就越省钱。

每一秒都是金钱,反复打磨镜头就成了奢侈的事。

大家先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镜头,同一个场景以不同角度切换:

应该有读者认出来了吧,是《请回答 1988》里的片段。

你是不是认为在演员演的时候,有好几个机位同时拍,然后直接剪辑拼接起来?

其实完全不是!

这些多个分镜,都是演员按照一模一样的台词、表情、情绪演很多遍,然后不同机位分别拍,最后再剪辑拼接起来的。

分镜越多,需要的条数就越多,演十几条甚至几十条都是很正常的。每一条拍摄,不仅演员要调整状态重新演,场务灯光化妆道具等也需要全力配合,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有时候错过室外光的时间段,还得等第二天重新拍。

所以啊,这种精良镜头的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

像《梨泰院 CLASS》里这几十秒的教科书级别镜头,很可能拍了不止 5 小时:

《蝙蝠侠:黑暗骑士》里,这个简单的聚餐镜头也一直被拿来做课程讲解,这么简单的一段,拍了 40 多遍: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数数看,一共切了几个分镜。这种拍法对前期的镜头调度和后期剪辑要求都非常高。

所以看国产剧时,有时镜头莫名其妙就拍到演员侧脸 / 后脑勺 / 被遮挡,往往原因是时间来不及、成本不允许,没法一个个机位一条条精拍,最后就是“算了就这样吧”的心态。

而且现在的国产剧集数还特别多,经常 40 集起跳。时间紧集数多,很多剧 3 天就必须要出一集,怎么可能诞生精良的制作呢?

② 灯光服化道的成本都被压缩

为了让电视剧更有话题性,很多剧组喜欢请流量明星,这样就要为他们支付天价片酬,灯光服化道等其他部分的成本会被不断压缩。

这个比例有多夸张呢?过去几年里,一两个主演的片酬就能占到全剧制作成本的50%甚至 70%。相比之下,韩剧美剧的演员总片酬一般在 20-30%。

但剧组不是只有导演和演员,摄录美、服化道、灯光后期等都要花钱。在一期《圆桌派》里,演员柯蓝就讲道:

“有一些演员的片酬特别高,但是基础的工作人员工资一点都没改变。”

工资低影响人员的专业度,这点我们下面会详细讲到。更直接的后果就是投入的预算少,靠着影楼风布景和服饰就糊弄过去。

估计大家也被上面这张剧照闪瞎了,那我们来看看真正优秀的服化道洗洗眼。

美剧《权力的游戏》里,每件衣服都是根据角色性格定制的。为此组建专门的服装设计与制作团队,近百人花几个月制作衣服,只为了几秒钟的镜头。

观众几乎不会关注的细节,也做得特别精美。

要做到这么高的质量,预算自然也要上去。HBO 平均每集都要砸 600 万美金以上,确保在演员之外,拍摄制作团队、服化道、后期特效等等都有充足资金。

▍ 专业度下降

看到这里你可能也感受到了,这种畸形的预算分配肯定会造成整体的专业度下降。

以前的演员多是科班出身,受过表演专业长期训练。现在非专业演员也很多,靠流量或资本进组。

演员之外的部分受到影响更大。预算这么低,能请到什么水平的专业人士可想而知。像服化道灯光这一块,不专业程度可能你都想象不到!

很多小公司没有固定团队,把灯光服装道具当体力活外包出去,请便宜的压缩成本,杀青后就把团队解散。

在《圆桌派》里柯蓝就说:

“有人就挣这个包吃包住,三千四千块钱一个月。所以道具组、服装组或者什么永远都是换新人。他没有责任感。”

所以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来自于同一个村。亲戚找不到工作,就拉来剧组里打杂,从零学起。

这些岗位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需要专业知识。纪录片《抽象:设计的艺术》里,讲到影视剧服装设计师 Ruth E. Carter ,为了搭配衣服需要看剧本、查史料、做设计,倾注心血和创造力。

想要请到高水平人士,预算也少不了。有钱才可能把事情做好,在影视行业,预算直接影响着质量。

少数质量较好的国产剧,背后也是大公司在支撑。有能力从剧本到造型细节都让专业人士指导,经得起推敲。


-----------

二、上镜妆不好看,真的只怪化妆师吗?

话说回来,上镜不好看,我们能想到最直接的因素确实是化妆师。不过丁丁也想客观地讲一讲,这还真不全是化妆师的锅。

▍ 以前好看的妆怎么化出来的?

《武则天》的妆容到现在都被称赞,观众都知道刘晓庆的模样,也知道她当时已经 40+,但眼睁睁看着她变成了少女,还没有违和感。

娇俏又纯真,脸上仿佛还没褪去婴儿肥。

毛戈平的化妆技术当然是功不可没的,但他自己说:

“化妆要跟灯光有密切的配合。灯光(师)会来看你化妆,无数次的沟通。最终我们研究出能让人拍得更漂亮的办法。”

确实从化妆师角度来看,妆容想要好看,是要结合灯光效果综合考虑的。

为了把刘晓庆拍年轻,灯光师先是用平光来打光,把脸打得非常平整。这样拥有了平滑少女肌,但立体度就完全看不到了。

毛戈平再在此基础上画出立体度,把五官调得更年轻妩媚。

为了画出年轻感,这个妆容可是下了狠手的。鼻头直接画黑,缩短中庭。缩短脸型的阴影用了深褐色偏黑,几乎打了整个腮部和下巴。

看看毛戈平比划的阴影范围。

因为要调整刘晓庆的吊眼和挑眉,下眼影晕染得非常低,下眼线也画得很宽,把外眼角拉平。

这么浓的妆如果光线不对,不难想到会多脏吧?毛戈平也说,一般化妆师都不敢这么极致地画阴影。

所以啊,不是照搬以前的化妆技法就能有一样的效果。这么好的妆效是需要化妆师与灯光师配合,并且敏锐观察演员特点来反复调试的。

现在很多剧拍得这么赶,根本不会严格根据光线来调整妆容,也就出现了很多奇怪的妆效。

▍ 灯光能起到大作用,却被当成体力活

从上面的内容也可以感受到,灯光对化妆的影响有多重要。灯光配合好了,化妆师才能施展拳脚。

很多人可能会想,不就是打个光嘛,小白都懂。但实际上,灯光是真正的技术活。

还是拿《武则天》来说,上面毛戈平讲到用平光把脸照得平整,但他也补充了一句:

“平光也不是那么好打的,平光要用无数的光源,最终把脸打得非常平整。”

好的灯光更是要根据骨骼特点、场景氛围、人物性格来打的,比如《一代宗师》被很多人夸赞的打光,看光影氛围都能猜到人物的心绪性格。

我们来看看章子怡在里面的两个场景。左边照出了两颊阴影和鼻梁立体度,色彩被淡化,简化为线条,犹如雕塑般瘦削又刚烈。

右边是另一个场景,光又清晰照出粉白细嫩的脸和红唇,还有一线泪痕,色彩变鲜明了,她的美丽与哀愁也被我们感知到。

但现在为了压缩成本劣币驱逐良币,很多灯光师专业度都不够,把灯光当低工资体力活来干。

加上拍剧时间赶,拍一条不过重新拍时,外景光线有变化也没时间调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低成本国产剧看到同一个场景,光线忽明忽暗。即便后来发现问题,也因为成本原因没办法补拍。

种种原因加起来,灯光和妆容都让演员脸上 bug 太多,就统统交给后期补救了。

▍ 后期磨皮成假人,缺少精细化调整

后期的工作之一是确保人物的脸清晰好看,但前期的灯光妆容效果不怎么样,后期磨皮美颜能看就行。结果五官变模糊,面孔也变得很假,妆容质感都磨没了。

就是我们自拍也不敢这么开磨皮啊。

磨皮也不是要全然否决,给人精致感的韩国偶像剧也会加入这种后期。但因为前期灯光打得好,演员脸部有立体度又柔和,磨皮不需要开得太夸张。

室内顶光、室外复杂光源都处理得很好,脸部清晰又不会有奇怪阴影。

而且后期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好的后期需要投入很多钱。比如《绿山墙的安妮》这些复古又艺术的色调:

以前的古装剧也有一种氤氲的氛围美,近年比较好的剧《琅琊榜》里,画面景物有纵深感又清晰,同时人物还不扁平,都需要后期做精细化的调整。

但现在预算低时间赶,这些精细调整都不存在了,人物面孔和环境都磨得特别光滑,没有真实感。

----------

三、请记得,某种审美现象的流行,肯定会有更深层的时代背景

讲了这么多明面上的因素,我们也可以静下心来想想,明明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很多国产剧有点倒退了,为什么还是有种拉不住的感觉?哪些因素还在推波助澜?

▍ 「流量明星剧」流行依然是“合理”的

这些年我们的选秀活动也不少,都是参考韩国那一套。但爱豆出道后却没有相应的成熟体系,让她们继续这条出道、做音乐、发专辑、开演唱会的路。

不少为了变现或保持热度,也会转型到电视剧,多一条路线选择。

他们自带流量,粉丝乐意刷热榜提高收视率,既然有利可图,影视公司也愿意合作。所以你会发现这些剧选角有时出人意料,不考虑和角色的契合度。

这种环境下,观众觉得演员专业度下降也是正常的。

表演是一门艺术,没有受过相关专业训练,全靠天赋拥有高超演技的,可以说特别特别难得,也需要投入很多个人时间打磨。

而很多爱豆本来就日程繁忙,一共呆在剧组的时间甚至都没多少,提升演技的阻力就更大了。

▍ 「爽剧」流行有庞大的观众基础

剧本内容与编剧水平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题材的选择。

现在很多人生活压力大,充满焦虑,看剧就想看简单、不费脑的,不是作为审美活动而是一种消遣。

这种剧就是面向这种需求的,所以情节都单一套路,角色扁平不立体,胜在看起来“很爽”。

复仇、职场翻身等,越有代入感越好,让反面角色成为观众的靶子,把日常不满发泄出来。霸道总裁、耽美小鲜肉等,替观众把内心的期待完成了。

这些剧本能够流行,说到底还是因为观众有需求。

可能你觉得这不符合你的生活经验——我身边的人可都不看啊。但社会上的教育水平分歧还是很大的:

对这部分庞大的观众来说,剧没有营养没关系,能打发时间就行。

那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分层吗?也有,但他们的电视剧题材很丰富,能分别吸引不同文化程度的人。

比如我们熟知的美剧,其实是黄金时段美剧,品质很高。还有一类大家基本没听过的日间剧,是给白天待在家里的主妇和老人消磨时间的。成本低很多,质量也差些,相当于国内的爽剧。

这种剧确实拍起来更容易,也有市场。但如果大家都没有了对高水准的追求,整体的电视剧水平也就只能停留在爽剧层面了。

▍ 「美颜化审美」流行挤占对演技的关注

上面提到了观众在这种现状中扮演的角色,其实我们作为观众还会有更大影响。

国内不少观众对演员容貌特别苛刻了,让男演员因为变胖而出来道歉:

以“女主角丑”为理由给差评的,更是铺天盖地:

这位在评价里“丑出天际”的女演员,实际上长什么样呢:

而在剧里她可以变成这样,几乎辨认不出原来的美貌了:

为作品牺牲美貌的演员,得到的不是赞赏,而是对长相的抨击。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太多演员都希望自己完美无瑕,美貌的呈现也成了他们的巨大包袱。

现在的镜头这么高清,想要完全没有斑点皱纹,那滤镜必须开到最大。也完全不能做表情了,根本没法用微表情来展示演技,只能绷着脸保持完美。

其实理想状态是,在好的灯光、妆容、后期配合下,演员愿意真实面对镜头,用心成就角色。

电视剧不是播放硬照 ppt ,动态中不可能随时完美,细腻真实才会打动人。

珠玉在前有周迅的经典镜头,皱纹、斑点、唇纹全都清清楚楚,但你会完全被她的小表情所吸引:

他山之石有 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 这部英剧,里面的主演也是 90 后、95 后,演技都非常好。

在高清镜头下,痘印、法令纹也都不躲避,细微的演技完全呈现了出来,显得很有张力。

这样的画面虽然不“完美”,却是真正有表演艺术之美的好作品。

=========

聊到这里,聪明的你一定也发现了,审美倒退是方方面面互相影响的结果。

真正让国产剧进步,既需要行业中各方面的推动,我们作为观众也需要沉淀下来,不只是停留在消遣层面。

现在市场依赖粉丝,作为观众、粉丝还是有话语权的。一个例子是杨幂粉丝因为不满嘉行自制剧的质量,在场合公开抵制,最后杨幂弃演了部分剧。

我们选择看什么,其实也是在投出手里的一票。

剧情引人思考,画面审美在线,靠内容质量就能撑起口碑,静下心朝着文化艺术创作方向进步。

——这才是国产剧真正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