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董明珠忙着去全国各地做直播卖空调,仿佛要把直播变成新渠道。但今年到现在,只在武汉、韶关做了两场直播带货,而且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了,其余时间似乎又忙着活在各种热搜和头条里。
先是加盟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亲自下场带实习生,接着兑现 “格力员工一人一套房” 的承诺,首批 3000 多套员工住房即将交付使用。
但一转头,董明珠又在接受杨澜采访时抱怨 “年轻人把挣钱作为找工作的首要条件”,反过来被网友吐槽上热搜。没过多久,又在 2021 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峰会上表示,格力正在研发让 “空调成为发电站”,家庭照明不用花一分电费,引起一片哗然。
更刺激的是,数码测评博主、科技媒体 ZEALER 创始人王自如突然空降格力,出任副总裁,主要分管市场营销,直接向董明珠汇报工作。
本文将回答两个问题:
1. 格力为什么会请 KOL 空降做副总裁?
2. 为什么今年董明珠直播卖空调的频率大幅降低?
看到 #王自如加入格力# 词条,许多年轻网民可能是懵逼的:王自如是谁?
王自如 2008 年大学毕业后,来到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作为国际知名的购物天堂,香港是许多公司发行最新产品的亚洲首站,这为王自如成为数码测评博主提供了机会:比内地更快拿到最新的数码产品,并进行开箱测评。
2010 年,王自如上传了第一个数码产品的开箱视频:iMac 测评,凭借其对数码产品的热爱以及突出的思维逻辑、语言表达能力收获了一众粉丝。此后,王自如于 2012 年创办科技媒体 ZEALER,并收获了雷军名下顺为基金的 200 万元天使轮融资。
而王自如 “出圈”,则是源于 2014 年与罗永浩的一场直播 “骂战”。
2014 年 7 月,锤子手机 T1 正式上市,打出 “东半球最好用的手机” 旗号。紧接着,王自如于 2014 年 8 月初发布了测评视频,指出锤子手机在散热、漏光、结构设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不是罗永浩声称的 “完美”。
受到质疑的罗永浩立马响应,在优酷平台约定了一场公开式辩论。双方就手机评测、商业模式以及王自如是否具备 “客观、独立、第三方” 的资质展开激烈辩论,引来 250 万人观战,创下互联网视频直播新纪录 [1]。
在这场辩论中,罗永浩凭借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获胜,王自如则被网友质疑是 “收钱黑”,口碑、公信力有所下降。自此,王自如和 ZEALER 走上下坡路,此次 #王自如入职格力# 新闻一出,也有不少人调侃格力招了一个 “过气网红”[2]。
此次王自如入职格力,应是担任副总裁,负责市场部门。格力内部人员透露,王自如目前归属于格力总裁办及文化培训传播中心组织下,格力已在 6 月份的内部会议上宣布了该任命。
实际上,此次加盟有迹可循:董明珠曾与王自如合作,进行直播带货。例如,2020 年 5 月,董明珠、王自如一起在京东直播,成交额突破 7 亿元。
其实,格力邀请数码产品测评 up 主王自如做 VP,跟 2016 年百度邀请李叫兽做 VP,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2016 年,百度请来了 25 岁的李叫兽做 VP。
李叫兽原名李靖,1991 年出生于山东,2010 年考入武汉大学,并于 2014 年保送清华大学管理硕士。
同年,李靖创建了微信公众号 “李叫兽”,研究营销行业的规律和方法,并尝试将营销科学化、工具化 [3]。
李叫兽公众号以每周一篇的频率推出了数篇传播甚广的文章,比如《7 页 PPT 教你秒懂互联网文案》、《你为什么会写自嗨型文案》等,在电商文案界广泛流传。
此后,李靖于 2015 年成立了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于 2016 年被百度收购,李靖也被聘为百度副总裁,成为百度史上最年轻的 VP。
2016 年也是百度跌入谷底的一年:外部,移动端开始替代网页端,有个叫 “今日头条” 的公司开始抢夺广告份额;内部,“血友吧贴吧事件”、“魏则西事件” 接连爆出,国家网信办牵头成立调查组进驻百度,要求整改竞价排名机制。
2016 年,百度营业收入同比仅增长了 6%(2015 年同比增长 35%),净利润同比下降了 65%,搜索广告收入增速首次下滑至个位数。百度在全国网络广告市场中的市占率也有所下滑,从 2015 年的 31% 下降至 23%,被阿里巴巴夺走市占率第一的席位。
为了挽救声誉和财务表现,李彦宏做出诸多尝试,例如打击虚假信息和过度广告,调整用人制度,并重点发展信息流广告。而收购李叫兽及其团队,便是百度完善信息流广告平台的重要一步。
根据百度对媒体的回复,李靖及其团队加入百度后,将结合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推出科学化的营销创意工具,希望未来通过理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完成创意、营销的部分环节。
入职后,李靖组建了广告创意部,致力于开发创意工具,帮助信息流广告主优化创意。然而,据 36 氪报道,李叫兽加入百度之后曾先后负责五六个项目,但没有一个项目最终上线,其团队也因此被解散 [4]。
入职不足两年,2018 年 2 月,李叫兽被百度 “架空” 的消息传出;随后,2018 年 4 月,李叫兽通过一条朋友圈,宣布了自己即将从百度离职的消息。
李叫兽走了,百度的困境却并未结束:2019 年 7 月,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在演讲时被泼水;广告业务增长乏力之下,百度重新调整营业重心,但曾经为发展人工智能而引进的陆奇,也最终以离职收场。
身陷困境,企图 “年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过去的百度,如今的格力,面临着类似的处境。
2020 年,董明珠在 8 个月的时间内参与了 13 场直播,带货总额达 476.2 亿,超过 2020 年格力电器总营收的四分之一。
如今,2021 年已经过半,格力今年全国巡回直播仅进行了武汉、韶关两站,频率大大降低。
此外,格力与美的的价格差距明显缩小。截至 2021 年以来,格力与美的的线下价差收窄至在 8%-20%,而 2018 年价差一度高达 32%。
直播频率、价格差异变化背后,是格力渠道改革的持续推进:如果说 2020 年直播卖空调,更多是去库存的权宜之计,今年则有了更多的常规制度设计。
以往格力批零和售价的差价并不大,经销商的利润主要来自于 “返利”。格力的 “淡季返利” 政策鼓励经销商在淡季打款购入产品,平滑不同季节下企业的产能。
然而,这一模式有利于生产,但不利于销售:返利模式下经销商压货较多,销售淡季会造成库存积压。同时,由于利润主要来自于返利而不是价差,经销商对盈利和消费者需求的敏感性不强。
在今年,格力减少了过往的销售返利,而允许终端经销商通过有价差的销售来获取其自身利润。道理上,允许中间商赚差价,能让销售终端对消费者需求更加敏感、干活也会更加积极。
反映在财报上,则是在 2021 年第一季度,格力实现营收 332 亿,同比增长 62.73%,但较 2019 年同期仍下降了 18.26%;净利润 34 亿,比 2019 年的 56 亿大幅下滑 39%。看上去格力赚的钱少了很多。
但与此同时,经销商拿货的积极性大幅提升,2021 年一季度合同负债为 180 亿,也就是经销商已经拿了 180 亿的货,但格力还没有把这部分的合同确认为收入,而且这个合同负债 / 营收的比例高达 54%,远高于 2019 年同期的 25% 左右。
过去 30 年,空调行业有两大错觉。
第一个错觉,是行业龙头老觉得造车有钱途。
90 年代初,国内每两部空调就有一部是春兰的,这市占率今天格力、美的也没达到。也许是无敌太寂寞,春兰的老板陶建幸开始搞副业:造车。先是在 1994 年投了 20 亿造摩托车,后来觉得两个轮子不过瘾,直接收购了南京东风汽车公司,造起了重型卡车。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董明珠对珠海银隆的偏执就不多说了。一度成为空调价格屠夫的奥克斯,早年也差点造车造到破产。2003 年,奥克斯在钓鱼台国宾馆宣布投入 80 亿、每年造 45 万台车,1 年后车主们集体维权,在接受《21 世纪经济报道》访问的 92 位车主里,其中 82 辆刹车跑偏,20 辆车轮松动或脱落。
美的也没闲着,2003-2006 年连续收购多家车厂,没过两年就陷入经营危机,宣布停产,把厂房卖给了比亚迪、长沙市政府。时隔多年,在今年 4 月的上海车展上,美的一口气发布了五款汽车零件产品。
第二个错觉,是格力打不赢价格战。
90 年代空调价格战,苏宁国美把没有自营渠道的厂商 “洗劫” 了一遍;2015 年冷年价格战,格力率先挑战,用连续四个季度的业绩下滑去掉库存,换来随后的市占率、利润再次高速增长;2019 年美的凭借 t+3 的快速生产机制在铜价低谷增产,在不降低净利率的情况下降价卖空调,一下子把格力摁在地板上摩擦。
但格力的核心竞争力是董明珠。董明珠是女性、学历不高、销售出身,其他企业家落伍了可以去混个人口学家、乡村教师、投资人,而她如果离开格力就可能没有退路,所以一定会在她最熟悉的销售体系下不断推陈出新。
而说到底,无论是销售返利、绕开省级经销商自己直播卖货,还是允许基层经销商赚差价,一个能不断挤出更多的利润给经销商的体系,其实根本不怕打价格战。
这大姐太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