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讲钱氏家族或者说讲江南的大族,绝对不应该把目光放在所谓的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我甚至长期认为这种就是不负责任的浪漫主义,认为好人注定长命。人家富过十代就是因为道德标准高。这显然不符合社会竞争的历史。我听一位老师讲科举制度的时候很受启发,他观察到的事实因为和大众的认知不符合,所以不适合在媒体上讲。因为在他的发现中,科举制度特别适合 “家族竞争”。
大家如果去翻看明清两朝的科举一直到现代的两院院士,会发现里面大量人都出自江南地区的望族。但是他们的父母并不一定很有钱,他们读书往往都是来自家族的赞助。然后你再去翻阅富过三十代,给我国近代史上贡献过无数名人的钱家的《钱氏家训》,会发现里面有这样的一段具体做法: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里面的 “义塾” 更准确的说法是 “族塾”。对钱家人来讲,就是自己兴旺发达了,就要出钱建立学校,给同姓的小孩读书。你有钱,这就是你的家族义务。遇到饥荒困苦,就要救济家人。
就像考科举。三年全国也就中两三百个人。你考上了,拥有权力了。你哪怕生十个孩子,他们中就真能保证有一个考上?如果是整个家族一代人当中有一千个小孩呢?
他考上了,他也遵守这个约定,将来赞助和帮助你的孩子,那么你们家族还怕失去权力吗?一个家族里面读得出书的去读书考功名,做得了生意的去做生意赚钱。相互帮助相互提携。这个家族怎么会不兴旺发达呢?
富过三十代就是一个现实啊。再往内陆地区看,很多地方是真的富不过三代。哪怕有一个人出头了,面对这样家族模式的竞争也竞争不过啊。
我自己听这段话差不多是七八年前,彻彻底底的改变了我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但是当时他自己不敢去写,因为社会上宣传的价值观是少生精养。让大家只生一个,像赌博一样全力培养。而你真正去看中国历史上这些兴旺发达的大族,人家不仅自己多生,还鼓励亲戚朋友多生,自己有钱还会帮扶亲戚朋友的子女,就当为自己的孩子积德。
这套体系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在征收社会抚养费上面,这些大家族出生的有钱人会帮亲戚去缴纳社会抚养费。而且他们这个思路其实和计生是完全相反的。一胎化不是只能生一个,是大家只能免费生一个。生二胎就要交社会抚养费。这样对社会福利要求比较高的穷人就只能少生,而中产以上富人多生反过来促进消费。
可是这些大家族的人想法就是不一样,赞助穷亲戚多生,还帮他们掏社会抚养费。
我这里还给做这项研究的那位帮过一个小忙。就是他在里面还研究了房产代持的相关政策。房产代持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不是在限购政策推出的 08 年就有,而是早在 2000 年左右就有了。当时就有浙江人用代持买房。但是他们是为了让家里人受益。
上海当时有蓝印户口的政策,就是你在上海买房,你就能拿到上海户口,孩子就能在上海读书高考。当时就有浙江的有钱人,出钱让自己的穷亲戚去上海买房,获得蓝印户口。这样他亲戚的成绩好的孩子就能在上海读书然后以后高考。后期上海还开过一个政策,是给各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交五万元,让他们在上海读高中高考,江浙这些地方就有明确的富人给自己亲戚家小孩出钱去上海读书的案例。当时上海一套房子才三四十万。
这种富过三十代的家族思维,其实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三十代那得有皇位要继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