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image

碰巧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了孩子,也回忆自己过去一路的成长,就有些话想说。

这里有两个明显模糊的定义,孩子是多大的孩子,不富裕是什么程度的财富状况。当然,这么严谨它就没法成为一档娱乐节目的辩题了。娱乐节目需要模糊,才能有更多的煽情故事。

但这个问题是家长们要面对的。

五六岁之前,根本没有贫富概念。我记得这个年纪是住在村里借来的破房子里,但是我也去过厦门姨家里见过冰箱喝过可口可乐。按理说,差距巨大,但那时候意识不到贫富差距这种概念。等我自己有了孩子,发现这个年纪的小朋友,乐趣特别简单,就是奔跑和玩泥巴。你带去收费的公园,玩泥巴,在小区里,还是玩泥巴。

再大一点,发现村里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一两家万元户,房子很大很漂亮,但那时只会觉得,他们是个例,多数家庭跟自己家差不多。

有虚荣心之后人才有比较强烈的贫富差距意识。高中时最明显,人家衣服都是好几百的,球鞋子也是耐克,我买个回力都舍不得。不清楚这个年纪的还能不能称之为孩子。但我反而觉得这个时候更有必要进行沟通,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虚荣心爆棚,来自身边同辈的压力巨大,对相对不富裕的生活容易有极端的感受。这种时候如有必要,可以跟他们沟通一些财富常识。我妈的一句话很受用,小富靠勤,大富靠运。好吧,诚实地说,并不受用,也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之后自己逐步琢磨明白才又想起我妈早就跟我说过。

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如果不告诉孩子这件事,孩子是不是意识不到。不告诉就意识不到,那就很严重了,这意味着孩子可能是个傻子,比该不该告诉严重多了。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在孩子不是傻子,智力正常范围内的基础之上。那么我自己的看法是,没必要告诉。

特地告诉孩子我们家不富裕,除了可能让孩子觉得父母把自己当傻子,还极可能给孩子造成负担,什么意思啊这是,强调这样的事实是想干嘛?脆弱一点的孩子很可能会长期地活在一种亏欠感之中。

只要一个孩子不是傻子,成长过程中通过观察就必然会慢慢意识到有的家富裕有的家贫穷。自己家里的情况是瞒不住的。这种事心照不宣即可。一定有人会问,那遇到孩子想要某样贵重东西的时候怎么回答?是这样的,人的欲望是无底洞,成年人明事理会克制(也有不懂克制的)孩子的确可能会误判,也就是他们并不知道家里很具体的财务状况。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不需要跟孩子说我们穷,我们没钱,我们买不起,或者那种最糟糕的回答,爸妈赚钱不容易啊。直接就说,这东西太贵了,换个便宜的。

请注意这其中的区别。比如一个人有500万,理论上是买得起兰博基尼,但是有没有这个必要呢?也就是说,生活并不是在支付得起的时候只要想要就买买买啊。我们需要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有些东西贵,我们可以选便宜的。其次,这个世界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给孩子呈现一种生活的真实,而不告诉孩子我们不富裕——多余的且极可能给孩子造成负担的没必要的信息。至于孩子自己能琢磨出来大概是因为爸妈没钱吧。那挺好,说明孩子聪明。

替代品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果汁太贵了,人们就喝水,汽油贵了,大家就少开车多坐公交。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分阶梯,性价比相对无往不利,但人在做选择时选a不选b,并不是因为买不起b。还有个值不值的概念。

包括我在内的多数人只有当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尽最大能力毫无保留的爱。只要孩子心智是正常的,他们就能感受到。那么他们就不会在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能力造成的问题。把家里不富裕这件事拿出来说,好像是需要让孩子也来共同面对经济问题。

问题的另一个模糊的概念,什么叫不够富裕,什么又叫富裕呢?其实是没有答案的。人的状况大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以前我觉得自己出身农村,去城里上学跟有钱的同学一比就能感知到自身的贫穷,但相比那些初中辍学去工厂的杀马特,我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富裕,多么幸运。对年入百万的家庭,孩子想定期去瑞士滑雪可能就显得不够富裕了。因此,无论什么收入水平的家庭都会遇到一样的问题,孩子的需求不能满足。我们不够富裕这件事不用刻意说,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根本不重要。这是个偷懒的答案,这或许会让孩子误以为只要足够富裕了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而这显然不是生活的真实。任何收入的人都会面临钱无法解决的困境。

另外,人和人多一分客气就多一分疏远。我至今都无法接受父母和孩子之间说“谢谢”。我跟我父母之间,从未互道过一声“谢谢”。有些父母可能以为自己是在用更现代的教育方式(所谓的沟通)跟孩子聊家庭经济状况。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制造疏远的做法,尽管他们并无此意。

人这一生真正无忧无虑的日子很少,就是童年的那几年,父母完全没必要去用贫富的概念去打扰。等大脑和意识逐步成熟,有的是时间慢慢体会生活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