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是一年高考季。
从我高考的那个夏天到现在,不知不觉都过了 10 几年了。
我高考之后就出国了,在国外学习、工作、生活。
后来有好的工作机会,又在中国和欧洲之间两地跑了一段时间。
这些年国内的工作环境有挺大变化的。
能明显感到,蛋糕做不大了,可分蛋糕的人还在持续增加。
像是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 1193W 人,甚至超过了去年总出生人口数量。
而且高考人数已经连续 5 年增长了。
四年后,天量的应届毕业生又要投入到本就不大的存量市场中竞争岗位。
2、
虽然国内就业环境越来越恶劣,但参加高考后的学生,他们能选择的出路和当年的我们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
无非是国内上大学、留学、复读,三个选项。
我自己走的就是留学这条路,而且现在还在吃留学的红利和老本。
当年和我一起留学的同学,大家有着不同的发展境遇,对比一下会给未来的人生道路提供一些启发。
如果提前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要拥抱变化,时刻寻找最舒适、最利己的发展道路。
毕竟环境已经够卷了,不多思考的话,真的很容易掉队。
3、
和我一同在欧洲上学的同学小 a,比我大两届,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在领事馆工作了。
虽然是一年一签的合同工,但毕竟是领事馆的工作,起点已经很高了。
后来国内北二外的毕业生直接外派到领馆,把小 a 的位置挤掉了。
小 a 在国外毕业,语言水平是过关的,但还是没找到特别合适的外国雇主的公司。
最后去了一家中国人开的电信公司工作。
每个月工资 1300 欧 + 浮动奖金。
减去商业保险、房租这种成本,每个月能有 500 欧左右的盈余。
中间我们交流过一次,他说非常非常累。
中国的节日和外国的节日都不给放假,一周上六天。
后来他辞职了,又跳了几个公司,到现在境况大体没什么改变。
4、
我在欧洲认识的另一个伙伴小 b,算是高考失败者。
在北京这样一个有天然高考优势的城市,他分数只够上个三本或者大专。
他出国留学就是为了逃避,花钱去欧洲念了一个校硕。
(欧洲硕士分校硕和官硕,国内教育部学历认证只认可官硕)
他在欧洲闲着没事开始做代购,可能是因为做得比较早,越做越大。
从打折村慢慢做到爱马仕。
小 b 和我们聚会的时候,永远是最 “亮” 的那个崽。
浑身上下的奢侈品,还要背个 LV 的限量大书包。
他时间自由到处旅游、享受。
再后来他花钱找律师办了一个创业公司的签证,长期留在国外了。
5、
我的同学小 c,在英国念书。
她是我们同学中学习比较努力的那种。
她当年高考后放弃了 985 院校转而去英国念书,就是想要开辟一条英国式人生道路。
她在英国的时候基本和同学们断联了。
我只能通过 F 和 I 这类社交软件看她的动态。
她刚刚迈入英国就开始了 “社牛” 之旅,各种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
她都是和本地人一起玩,她的照片里很少有亚裔面孔。
后来她非常好地融入了英国生活,找到了本地的男朋友,也顺利拿到了工作签证。
6、
我还有不少同学毕业后选择回国工作。
但在求职的过程中被双一流毕业的学生各种 “碾压”。
从我的留学的时代到现在,“本科决定终身” 的观念非但没有改变,反而随着人才市场进入卖方市场而愈演愈烈。
而我身边的同学似乎代表了几类留学生:
a、有文凭、有外语能力,但没有融入西方社会,始终找不到好的工作机会。
b、混文凭,无外语能力,仅仅生活在华人圈子里,但因为能捕捉到国内外的资源差套利。
c、学霸,文凭含金量高,完全融入西方社会,完全享受到国外的高薪待遇和福利。
7、
其实看看我身边这些真实的例子,高考成功或失败都不是人生的决定性因素。
但很多人都被圈在 “一考定终生” 的范围里。
高考之后的选择,往往更加重要。
未来不论是移民还是留学,在做决定前要至少想清楚几个问题。
a、先根据学习成本、生活成本、工作机会决定去哪个国家。
b、未来的长期定居目标是国外还是国内,还是走一步看一步?
c、这个国家是否容易留下来?比如留学生在欧洲国家就普遍比在英国好找工作。
d、如果目标是长期留在海外,这个国家对亚裔的态度如何?环境是否相对安全?养老、子女教育的环境是否优质?
其实在国与国之间反复套利的天花板就是青蛙公主了(非贬义),不同身份带来的资源加持就是通往捷径的钥匙。
总之,留学和移民都需要长期规划,不要因为一时的环境因素而冲动选择。
在这一点上,相信在上海的小伙伴们会更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