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的阵痛

123

中国汽车行业出了两位 “福” 字辈大哥,一位王传福,一位李书福,这两位大佬过去一年在资本市场上的经历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王传福执掌的比亚迪一路高歌猛进,股价一年多时间暴增 500%,目前市值相当于 3.5 个上汽集团,除此之外,被剥离的 “比亚迪半导体” 即将登陆科创板,刀片电池也有望打入特斯拉供应链,好事一桩接一桩。

相较之下,“自主一哥” 吉利汽车多少有些水逆,原本计划将兄弟沃尔沃合并,然后一起手牵手回科创板,获得更高的估值。但沃尔沃经历了一番波折,10 月才在瑞典上市。

在新能源板块备受追逐的情况下,吉利汽车却在资本市场遇冷。这绝不能怪李书福不会搞事,恰恰相反,过去一年吉利办了不下十场发布会,朋友圈也十分豪华。

开年第一个月,吉利就搞了三个大新闻:和百度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拉上腾讯合作数字座舱和自动驾驶,还和贾跃亭的 FF 讨论了代工的可能性。极氪 001 发布两个月后,就宣布年内可交付产能售罄;到了 9 月,李书福搞起了 “反向跨界”,宣布进军手机领域。

但无论吉利的锣鼓敲得震天响,资本市场都不为所动。在最瞩目的智能电动化领域,吉利喊出了 “5 年投入 1500 亿用于研发”、“2025 年实现 365 万辆销量目标,其中新能源占比 30%,如果加上极氪,占比会提升到 40% 以上” 的一天后,股价反而下跌了。

针对吉利,本文将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资本市场对吉利这么冷淡?

2. 为什么吉利一定要做纯电架构?

3. 吉利新一轮产品周期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资本逻辑切换

在 2018 年之前,资本评估整车厂只看一个因素:量价齐升。

从 2016-2018 年,吉利销量从 80 万辆提升到 150 万辆,乘用车市场份额从 3.2% 涨到 5.8%,单车均价(包括领克)提升了 9500 元。一波股价上涨,把吉利推上到了 “自主一哥” 的位置。

随着中国车市在 2018 年之后连续三年的负增长,行业进入了存量时代。愈发激烈的竞争意味着车企盈利能力下降,吉利的单车利润从 2018 年最高的 0.9 万元滑落至 2020 年的 0.4 万元,上汽自主(包括荣威、名爵等)更惨,单车利润从负 0.5 万元跌至负 1.1 万元。

与此同时,特斯拉多季度的盈利改变了资本对整车厂的评估。在量价齐升之外,又多了电动化转型这个因素。在这两个维度上,吉利都不讨好。

从量价的角度来看,吉利的单车均价在 2018 年到 2020 年只涨了 1000 元,因为帝豪、远景、博越这些销量主力都脱胎于旧平台。

相比之下,长城汽车在坦克、WEY、炮等中高端系列的拉动下,单车均价同期提升了 6000 多元。在总量上,吉利过去两年的销量一直在下滑,前十个月卖出了 103 万辆,按照每个月 10 万来看,要完成 153 万的年度目标,可能性比较低。

在新能源的维度,吉利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早在 2015 年,李书福就高调宣布了 “蓝色吉利行动”,说要在 2020 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 90% 以上。事实上,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从来没超过 10%,今年上半年只有 4.8%。

或许是为了鼓舞士气,李书福在谈到计划失败时说道:“这不是战略方向错误,也不是战略执行失败,而是历史时机没有成熟,外部战略条件没有形成。” 他还说 “这样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不必为此沮丧 [1]”。

现实比李书福的话要残酷一些。销量不振不全是外因,它还反映出吉利在技术开发上的滞后以及产业链上话语权的不足。

电动车最关键的三个零部件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电池占到整车成本的 30%-40%,电机和电控占 20% 左右,在三电研发上,比亚迪是国内自主车企中布局最完善的,旗下有弗迪电池和弗迪动力,去年推出了刀片电池,其次是长城,旗下有蜂巢能源和蜂巢易创。

吉利也考虑过自研电芯,并曾试图扶持 “衡远” 来保障未来供应,但并不成功,目前主要依靠宁德时代、欣旺达、孚能科技等外部公司,而且因为新能源销量没有太大起色,无法像特斯拉一样对上游形成足够的话语权。

总结来说,无法符合量价齐升的老逻辑,又跟不上新能源,让吉利在资本市场风光不再。

不过,新能源不利,影响的不仅仅是资本市场。在 “双积分” 政策下,新能源俨然成了一项硬指标。

双积分是为了节能减排推出的政策,指标由 “平均燃油消耗量积分 + 新能源汽车积分” 构成。如果指标为负,整车厂需要暂停生产部分高油耗产品。如果不想减 / 停产,负分企业需要向正分企业购买积分。

“一代神车” 陷入停产传言就与双积分相关。虽然有业内人士称桑塔纳没有正式停产,但桑塔纳对积分的拖累是事实 —— 每一台车大概产生负 0.4 积分,每生产一台,上汽大众就要缴纳 2000 元上下的罚款 [2]。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0 年正积分最多的企业是特斯拉和比亚迪。同属于吉利控股旗下的 “浙江豪情” 和 “浙江吉利” 合计负积分多达 147.3 万分,考虑到之前的积攒,今年吉利预计仍有 30 万的负积分缺口。

如果按照今年 2600 元的平均交易价格,吉利需要为此约 8 亿元左右的代价。

针对双积分的问题,吉利主要采取三个办法。第一是减产或者停产盈利不佳的产品线,比如远景;其次是推出更多基于 “油改电” 的中低端产品,下沉到三四线市场,不求赚钱,只图积分;但最重要的,是推出全新的纯电架构和混动系统。

纯电攻势姗姗来迟

对于纯电攻势,不同车企有不同选择。新势力初期因为资金少、时间紧、资源有限,往往选择 “单品策略”,同平台孵化的车型非常有限,只有两三款,比如 Model 3 和 Model Y、蔚来 ES8 和 ES6、小鹏 G3 和 P5 都是出自同一个平台。

但对于传统大厂来说,由于资金、技术和体量优势,往往会选择规模效应更突出的纯电架构。

去年 9 月,吉利推出了 SEA 浩瀚架构,今年 1 月,百度宣布基于 SEA 架构开启造车之路,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不少热议,毕竟,为了电动化转型而开发的纯电平台有着诸多优点,而吉利通过技术输出也能进一步摊薄研发成本。

在产品层面,纯电架构可以实现在操控性、续航、舒适性多方面的提升,而在采购和研发层面,模块化平台提升了零部件的共享率,节省了底层功能模块的验证周期,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产品的推陈出新。

比如,短短一年时间,大众已经发布了基于 MEB 打造的 ID.3、ID.4 和 ID.6 三款车,这个月,大众也宣布开启 ID.5 的海外预售,速度不可谓不快,基于 SEA 架构打造的极氪也宣布每年推出不少于两款新车。

驾驶层面,更带来了体验的升级。油改电和燃油车,软件层面由于受制于传统的电子电气架构(EEA),没办法实现 OTA(在线功能升级),装载的屏幕堪称鸡肋,算力和传输速度毫无体验感。纯电动平台由于搭配了更强的芯片和算法,让驾车成为了一种乐趣。

如果把燃油车比作是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的诺基亚,那么现在的智能电动车可以比作成初代 iphone。

但吉利在纯电架构和混动系统方面的动作却略显缓慢。它先用的是油改电的过渡。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过渡是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常见措施,因为从零开始正向开发一个纯电平台架构耗时又耗钱,而且在市场和技术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推出充满了不确定性。大众纯电动高尔夫、朗逸和宝来都是类似的产品。

时间一久,这样的操作难免会让消费者觉得是李鬼行为,因为油改电通常是将燃油车里的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机械传动部件掏出来,然后再把电池包、电机等零件塞进去,这种 “偷梁换柱” 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产品在空间布局、续航里程、运动性能、安全性以及软件层面的 OTA 等方面,都要打折扣。

别看吉利推出电动品牌几何的时候声势浩大,把发布会开到了新加坡,说要抓住新能源和电气化,但随后两款油改电产品让消费者直呼是李鬼行为。2020 年初,宁波基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集团 2019 年的业绩考核中,几何销售团队排在倒数第一。

几何品牌在新加坡的发布会

几何品牌在新加坡的发布会

当吉利终于推出纯电架构和混动系统的时候,几家对手都已经领先一步了。

比如,今年前十个月,基于长城纯电 ME 平台打造的欧拉品牌已经卖了 9.8 万辆,是吉利的 1.5 倍,贡献了大量正积分。除此之外,比亚迪今年 1 月发布了 DMi 超级混动系统和三款新车,基本实现了和同级别燃油车平价,销量节节攀升。

转型快慢的背后,牵涉到了诸多因素,比如管理层的决心、技术的成熟以及公司对时机战略的考量等。而且,就纯电架构自身而言,存在着研发周期长和投入巨大的特点。2019 年年初,奥迪和保时捷的工程师详细拆解了 Model 3,对特斯拉的成本控制能力感到吃惊,因此决定推迟高端纯电平台 PPE 的发布时间。

但在大家都公认要做的事情上,吉利比别人慢一拍,那么资本市场的冷眼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具体到吉利的做法,为了研发 SEA 架构投入 4 年时间以及 180 亿元资金,超过吉利汽车 2018、2019、2020 年三年的研发投入总和。因此摊薄成本变得尤为重要,毕竟它没有像大众一样年销千万辆的规模优势。

吉利采取的办法是,让旗下尽可能多的品牌用上 SEA 架构,包括极氪、几何、沃尔沃、领克、Smart 等等,同时也利用 SEA 的技术优势和宁波杭州湾工厂为其他品牌提供技术支持或代工服务,对象包括百度、富士康、FF 等。

但等到基于 SEA 架构的产品大规模推向市场至少要到 2023 年之后,而在此之前,决定吉利近期股价走势的是能否抓住新一轮的产品周期。

有待评估的过渡期

目前来看,吉利正处于新一轮产品周期的起点。从 2020 年开始,吉利的旧平台逐渐被淘汰,CMA、BMA、SEA 等架构逐渐发力,吉利的 “模块化” 程度相比之前明显提高。

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从单一车型开发到平台化生产,再到模块化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零件和工程的通用性不断提升。相比于平台化生产,模块化的优点在于可以覆盖不同级别的车型、更高比例的零部件共享以及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很多车企都推出了类似的架构,比如大众的 MQB 和 MEB、比亚迪的 E 平台、长城汽车的柠檬、广汽的 GEP 等等。

以大众汽车为例,汽车制造正在从平台化迈向模块化。图片来源:安信证券

在 2006 年之前,初出茅庐的吉利走的是单一车型开发的道路,主要依靠流水线生产和廉价劳动力来降本,没有平台化概念。从 2006 到 2015 年,平台化有了成果,金刚、远景、熊猫、帝豪等经典车型,对应的是 FE、NL 和 KC 等生产平台。但在这个阶段,因为产品多且杂、彼此定位不够清晰,内部竞争严重,竞争优势并不突出。

从 2016 年到 2020 年,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通过不断吸收学习,技术实力显著提升,并开始进入以模块化为主要特征的 3.0 时代。模块化平台包括与沃尔沃合作的 CMA,以及自主研发的 BMA,产品包括领克系列,缤瑞、缤越、ICON 等等。

CMA 架构可以覆盖 A 到 B 级车,支持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动力系统,覆盖的品牌包括吉利、领克、沃尔沃以及极星等,而 CMA 和 BMA 架构的零部件通用率最高分别可以达到 86% 和 70%,研发成本较传统平台低出 20% 以上。

虽然吉利在模块化之路上越走越远,但直到去年,吉利的销量结构,绝大部分都是基于旧平台打造的车型。2020 年,帝豪(包括轿车和 SUV)卖了 35 万辆左右,博越卖了不到 25 万辆,远景系列卖了约 19 万辆,占了总销量 60% 以上,这也是为何过去两年吉利单车均价提升缓慢、毛利率下滑的根本原因。

从去年开始,吉利的主力产品都开始陆续换代,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架构打造的产品,无论是性能还是价格上都比过去上了一个台阶。

去年 11 月,基于 CMA 架构打造首款吉利轿车星瑞上市,定价 11.37 万 - 14.97 万,价格比帝豪和缤瑞高出一个级别,而且直到现在月销仍稳定在 1 万辆以上。

今年以来,吉利推出了基于 BMA 架构打造的帝豪,以及基于 CMA 架构的星越 L,尤其是后者,售价 13.72 万元起,价格比之前最畅销的博越高出 50%,上市之后连续两个月销量破万,远超 2019 年推出的第一代星越。

不过,由于吉利目前正处于产品换挡的过渡期,成效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

根据去年 10 月投资者交流会上透露的信息,由于 CMA 车型占比有限,吉利汽车零部件通用化率只有 30% 左右,但随着 CMA、SEA、BMA 等架构逐渐发力,未来零部件通用化率将在 2-3 年内提升至 60% 以上。

但混动和 SEA 架构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全球缺芯的背景下,吉利目前最重要的,或许还是得先往 153 万辆的目标上努把力,好用规模摊薄成本。

尾声  

如今的汽车行业,新势力成了资本眼中的肥肉,舆论眼中的焦点,本月上市的 Rivian 在只交付了 336 辆车的情况下成功 IPO,并顺利融资 120 亿美元,市值超过福特和通用,传统整车厂在一场场资本盛宴中似乎沦为了看客。

但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不是一场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新势力因为没有历史包袱以及资金助推暂时冲在前面,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略显迟滞,但这不意味着这种落后的局面将一直持续,因为在汽车行业,有些东西不会因为新公司、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出现而改变,比如规模效应和客户体验。

在这场历史大潮中,机会和挑战都是均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