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调困住了许多求职者,它隐蔽,却扼住人们的职业通道。当你怀揣着对更好的待遇与前景跳槽,殊不知,一份不尽如人意的背调结果,就可以推倒求职的所有努力。
失败的跳槽
肖民的跳槽获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场,却偏偏折在了 “背调” 一环。
起初,他投去简历就得到回馈,两次面试应对顺利。仿佛那份日思夜想的 offer,已经在发来的路上了。新岗位有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发展前景,但他此时有点忐忑,因为对方 HR 明确说了会做背调。他有点愤怒:我态度诚恳端正,专业水平过硬,应聘一个营销经理,还有什么可调查的?
结果恰恰是这道背调封锁线,把他拦在了跳槽的中途。几天后,对方 HR 告诉他,因为他提交的多项工作履历年限与背调结果不符,无法给他发 offer。肖民像兜头突遭一瓢凉水,愣在那里。
背调,全称员工背景调查。用人方需了解一份简历照片上那张经过精心修缮的阳光笑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品格与为人,因此,如今越来越多企业重视背调,以核准员工信息真实性,规避用工风险。
肖民承认自己在简历上动了手脚。年轻时不懂怎么赚钱,东奔西跑,导致履历特别零碎,待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岗位,已经三十多岁了。“这个简历拿出来肯定不能刺激到 HR 的 G 点”,故不得不出此下策。但是他这许多苦衷,在背调报告上面,变成了定性其品格的四个大字:不够诚信。
2020 年 11 月 26 日,跳槽失败的肖民叹口气,在社交媒体吐槽:一切停滞,原地待命。“没办法了,在原公司继续耗着吧。”
除了德行问题,今天各个行业的大厂,尤其是互联网大厂考察候选人时,往往将 “沟通性”“服从性”“情商” 等指标,作为衡量某个距离 offer 只一步之遥的候选人能否进厂的标准。
孙雨是北京一家传媒创业公司的负责人,给一位前同事充当背调联系人时,大厂 HR 一共打来两次电话了解情况,核心追问的一个点,就是 “你觉得这个人好沟通吗?” 还让他举例说明,问得他几乎烦躁。须臾,HR 又打给公司副总,把这些问题再问了一遍。
跳槽止步于背调,考验着人们的职场进阶,不少年轻人更是受困于此。一个流传于小圈子的故事是,一个年轻人高调跳槽,不想受困于背调,数次面试都无功而返,起初他怀疑是前老板作怪,就径直打电话沟通,弄得双方关系颇为尴尬。后来,年轻人虽然跳槽成功,可一直流传着他心高气傲的传闻,没有办法,过了一年多,他只得又跳回了原公司。
“死亡” 背调
“能不能做我的背调证明人?”2017 年秋天,王小枫收到前同事发来的消息。对方已顺利通过一家大厂两轮面试,进入背调环节。
王小枫次日接到了那通背调电话。对方很专业,仅六七个问题,就问清楚了前同事彼时的业务能力和性格素质,随后客套道谢。一位求职者的去留,就在这 15 分钟里定了型。
近 5 年,王小枫越来越频繁接到不同企业打来的背调电话。职业的 HR 往往侧重于核实信息,问题大抵通用,只要高效了解被调查者的离职原因、是否有尚未解决的劳务纠纷和简历真实性。有的管理者与自己熟识,提问也往往直接了当:我这个岗位需要其人具备 XX 和 XX,你觉得这人能做到几成?这种知根知底的背调,会使求职者的人格素质、业务能力统统展露无遗。
王小枫尽量会为对方说好话。“她曾独立做过一个项目,为团队带来百万级收入。” 这种实打实的数据,最具说服力。倘该同事在职时没有显著成果,她便只能从性格去描绘:“他挺善良的,勤恳,踏实。” 然后,祈祷快点结束发问。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因而,中国式背调的结果,难免受被调查者平日的人际关系影响。背调证明人包括:前同事、前 HR、前主管领导,倘若这个人本身从事管理工作,还得加一个下级。当一个跳槽者突破层层面试大关,让用人单位对他的业务水平感到满意之后,征得其知情同意,一个委托给第三方的背调,就悄然启动了。
网友 “四喜露露” 2018 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一家背调公司,成为一名调查员。给她留下印象的一次背调,是一个叫刘飞的人,当时他准备应聘某大型设计院一个总监级以上的高管岗位。四喜露露首先对他提供的证明人、直属领导李总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是:刘飞业务能力很强、职业操守良好,在团队管理方面特别有一套。总体上赞不绝口,反馈正面。
这种过于直白的赞赏,在四喜露露看来是可疑的。她必须通过交叉了解,保证所得信息的可信。于是通过背调公司独有的方式,另找到了两个刘飞的同事。这两人听到她的来意,反映出奇地相似:“是他啊,原来他又找到工作了。” 但只是敷衍,对具体情况不愿多谈。这便愈发让四喜露露觉得刘飞履历有问题。
及至找到刘飞的第三位同事,才揭晓了他离开公司的真正原因:曾经性骚扰女下属,在公司闹得沸沸扬扬,全公司上下无人不晓,最后受害的同事离职,刘飞因此遭公司开除。孤证不立,四喜露露再次联系了之前言辞躲闪的两位同事,把当前背调进度告知,这次他们没有再含糊,表示确有其事。
四喜露露把调查经过形成评估报告,交给了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感到遗憾,尽管刘飞这个人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俱佳,但是既存在品行不端的问题,也没办法让他入职。这是又一个背调创造的 “死局”。
信息流通的便捷为背调提供了技术支持。发生在一个区域里的坏事,很容易坏事传千里。但物极必反,发达的咨询手段,也容易酿造一些信任危机。尤其之于那些给求职者、候选人做配合背调的经历证明人。如果一个跳槽者唯独卡在了背调一环,气急败坏的他,就要疑心是前同事、前领导 “德行有亏” 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人情社会中的背调就是那把火,把每一条参与其中的鱼吓得敬而远之。最后烧毁的城墙变成了鬼打墙,将跳槽的纵火者层层围住,再也挣不脱,而那份华丽的 offer 则化作一缕青烟,越飘越远,渐渐消弭。
困兽之博弈
困兽犹斗,没有哪一位跳槽者会甘心就戮,听任背调生死。每一份来自 HR 的背调委托,都是一个个张良计,而被背调者过墙梯则神通各显,只是技巧上有些可笑。
常申对此深有感触。他曾在国内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过几年 HR,与各种候选人打过交道。有时候一提背调,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求职者,当场就显了原形,用 “我签了保密协议,没法透露”“时间过比较久,不好意思不记得了”“别背调了吧,这会对我职业生涯造成影响” 等理由拒绝提供证明人联系方式。
“记不清没关系,只需经得你同意,我们可通过自己的方式建立联系、启动背调。所以你答应吗?”
“那,这个 offer 我不要了。” 对方溜了。
作为人事的马继红经历最搞笑的一次背调,是她按求职者留下的证明人电话拨过去,发现接电话的是对方的爷爷。“请问您认识 XX 吗?”“对,是我孙子。”
以上尚属比较简单的博弈。因为其瑕疵都出在硬性信息上,成与不成,一试便知,双方都不存在纠结。而那些针对求职者们 “素质” 的调查,如 “沟通性”,就会让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了,因此也就给双方的博弈预留出更多空间,双方你来我往,最终就是鸡飞狗跳,四邻不安。
张田原本在杭州某大厂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感觉不如北京有前途,就向某新兴大厂投了简历。经过面试,HR 已经打算给他发 offer 之际,他自己又后悔了,想换个媒介公关的岗位。张田直接去联系了另一个 HR 表达意愿。这位 HR 怕得罪同事,落下个抢人的口实,于是把他的 offer 悬置。
张田左右等不来回应,想着原本的岗位也可以,可再去联络时,HR 就不再理会他。张田这边审视自己的朋友圈,找到一位可以作为背调证明人的朋友,对他的面试者做了信誉担保,表达了入职意愿,终于争取到了原本已经封闭的机会。
可当 HR 的电话打给张田时,他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告诉对方,自己还在看另外的大厂机会。这个回答彻底断送了他的跳槽之路。后来 HR 对这位背调证明人说,张田的心思太多,担心不好沟通。
像腾讯、字节跳动这种大厂在招聘时,除了一般业务水平,也非常看重求职者或跳槽者的沟通能力。背调在很大程度上,考察的就是应聘者这方面的素质。四面结束,业务能力的考察早完成了,背调查的就是跳槽者是低情商还是高心机,有没有内部协作精神。一旦入职后才发现此人不好沟通,再想及时止损,成本会非常高。
张田想尽办法疏通,最终还是用小心思把自己的前路堵死了。
背调不可怕
在社交媒体上,求职者们面对背调惴惴不安。 一位用户名为 “前京东商城 员工” 的网友在脉脉上发言: 6 天前,两个公司同时背调,同一家背调公司,信息全部 一致,资料真实,但一个过了,一个没过,这是什么操作?
当求职卡在背调环节,有时未必是简历、人品有瑕疵,或前同事讲了坏话,也有可能是供职企业本身诚信出了问题。名为 “阮小二” 的网友在网上问:自己已经收到了阿里的 offer,但突然又被 HR 通知取消了,说背调没有通过,具体什么原因也不说。 自己联系了背调公司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有人遇到这种情况吗?
这一类情况近年来屡见不鲜。 背调固然是企业的自我保护机制,但越来越多地,背调也成为企业拒绝求职者的托辞之一,尤其是那些发了 offer 又后悔了的情况。 据常申分析,这种情况多半是招聘部门自己的业务结构没理清楚,或者规划不合理,导致岗位临时缩减。
“就是你侥幸去了,也没啥前途,搞不好过两天就把你裁掉了。” 常申建议求职者也把这种遭遇当成是一次规避自己就业风险的机会。 “你该暗自庆幸自己幸好没去成。 ”
对于正常求职,“只要你简历的基本信息没有太大出入,就不必对背调过分担忧,我们对适当的简历包装,还是允许的。” 即便背调过程中出现一些对求职者不利的言论,HR 们也不会只听信一面之词,而是会多角度交叉验证,保证一个基本的公正。
常申在房地产公司招聘营销主管时,遇见一个被前公司劝退的求职者。 第三方背调给出的劝退理由是贪污。 但常申觉得这个人选特别优秀,各方面素质都符合公司需要,于是又跟前公司 HR 深度了解了一次情况,得知当时贪污主要过失在团队,他自己并没有涉及,只是前公司处理这类问题较为严格,把他连带着一刀切掉了。 考虑到这种特殊的离职原因,常申的公司最终录用了这个人。
这次,背调没有困住他。
跳槽这种事,国企干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