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让同行眼红的水果大王,竟然说崩就崩了?
4月16日晚,洪九果品发布公告称,收到本人或家属通知,董事长邓洪九,执行董事彭何、江宗英、杨俊文、谭波及监事会主席余利霞,均已被采取不同刑事强制措施。“就涉嫌骗取贷款及/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之事项,进行的立案侦查相关。”
公告披露,自2025年1月6日起,其位于重庆渝北的主要办公场所即被公安机关限制人员出入,公司无法正常办公。
在中国水果行业的发展史上,洪九果品曾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从一个小摊位起家,到掌控中国10%的榴莲市场份额,再到港交所风光上市成为“水果第一股",创始人邓洪九的创业故事一度被视为草根逆袭的典范。
然而,不到三年时间,这家市值曾达600亿港元的企业便轰然倒塌——2025年4月,公司高管集体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总部办公室人去楼空,港股长期停牌。
不得不说,洪九果品的兴衰历程,不仅是一部企业史,也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在资本狂潮中的生存困境与转型阵痛。
01 草根崛起:从扁担挑夫到“榴莲大王"
邓洪九的创业故事,还要从1987年重庆朝天门码头说起。彼时还是“棒棒军"一员的他,敏锐发现水果批零价差的商机,完成了原始积累。这种对市场缝隙的敏锐嗅觉,成为洪九果品日后发展的核心能力。
90年代,他通过“南果北运"策略(如将广西荔枝卖到东北),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水果流通网络。2006年,一条“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实施零关税”的新闻,让邓洪九再次抓住机会,把台湾水果引入了重庆市场,借助与多家超市的合作,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1.5亿元。
此后,他盯上了进口水果,2012年,他斥资1亿泰铢在泰国自建榴莲加工厂,签约4万亩果园,引入糖度检测与重量分级设备,将行业平均15%的损耗率降至5%。这种“端到端"模式——直接从原产地采购水果,直达中国零售终端——使洪九果品在2018年掌控了中国10%的榴莲市场份额,赢得了“中国榴莲大王"的美誉。
2018年开始,公司先后获得多家机构投资,2019-2022年营收从20亿涨到150亿。
这也来到了巅峰时期。2022年,洪九果品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了“水果第一股”,市值一度冲到600亿港元,邓洪九家族的财富更是一度达到85亿,登上了胡润百富榜。资本催化下的扩张更为迅猛。在阿里巴巴、中国农垦等机构注资后,洪九门店从1200家激增至2500家,覆盖全国300个城市。
上市当年,公司营收突破150亿元,其中榴莲单品贡献39.65亿元,占中国海关泰国榴莲进口量的12.7%。洪九果品被冠以“水果第一股"称号,邓洪九也从“重庆棒棒"蜕变为上市公司掌门人,完成了令人惊叹的阶级跨越。
殊不知,表面的繁荣下暗藏危机。
02 水果帝国,一夜崩塌
洪九果品的衰落并非一夕之间,而是商业模式固有缺陷与人为财务操纵共同作用的结果。
邓洪九曾表示,“端到端”模式有巨大优势,这是自己“花费36年、沉淀出最为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然而他引以为傲的“端到端"模式,却在实际运行中暴露致命弱点:为确保供应稳定,公司需提前数月向果园支付货款,但销售给商超等B端客户后,回款周期却长达188.5天。
这种现金流错配导致公司长期“失血"。2019-2022年,经营性现金流累计净流出40.59亿元,即使在上市的2022年,流出额仍高达18.23亿元。
此外,招股书披露的“果园直达商超"模式实为概念包装,57.1%收入仍依赖传统批发渠道。这种业务结构的“水分",预示着日后崩塌的伏笔。
更为严峻的是B端客户的集体“赖账"。截至2023年6月,洪九果品贸易应收款达101.51亿元,其中超百亿账款面临回收困难。商超行业受疫情冲击及社区团购竞争,普遍陷入经营困境,直接导致洪九回款链条断裂。公司不得不举债度日,银行贷款从2022年的18.6亿元骤增至2023年中的27.76亿元,同比增长49.22%。
然而,面对资金链危机,管理层竟然选择了自取灭亡的解决方案——财务造假。
据调查,支撑门店扩张,洪九果品通过虚构水果采购合同,向多家银行申请贷款,同时利用虚开发票的贸易公司虚构上下游交易,形成“贷款-虚增收入-再贷款”的资金链条。
据披露,洪九果品2023年向多家“空壳供应商”支付了34.2亿元预付款,部分供应商注册资本极低甚至无参保人员,却获得远超其资质的巨额资金。
这种操作已在2023年财报中留下诸多疑点:其存货周转天数从2021年的35天飙升至2023年的90天,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则从45天增至120天,显示资金回笼严重恶化。
另一方面,家族治理的失控也加速了危机爆发。
这些年,洪九果品形成了以邓洪九为核心的“家天下"结构:妻子江宗英任总经理,外甥杨俊文控渠道,儿子邓浩吉掌品牌。
邓浩吉
这种安排导致公司资源被肆意挪用,虚构采购合同,完全背离上市公司治理规范。重庆市两江新区公安分局以涉嫌骗取贷款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立案侦查。2025年4月16日,公司公告证实邓洪九等高管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总部办公室被查封,正式宣告这个水果帝国的终结。
03 洪九暴雷,留下了三个启示
一直以来,水果行业固有的高风险特性被资本狂热所掩盖:高损耗、强季节性等特点,要求企业必须严守现金流红线。
然而,在资本追逐下,洪九果品3年内营收从20亿飙至150亿,这种违背行业规律的“增长奇迹",实则是饮鸩止渴。
与之对比,同样起家重庆的金果源,后者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控制扩张节奏实现稳健经营,反衬出洪九激进策略的致命性。
市场环境的变,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3年起,国产榴莲大规模上市,价格从每斤几十元暴跌至“100元2个",彻底打破进口水果的溢价空间。洪九果品作为中国最大榴莲分销商,核心业务遭受毁灭性打击。
与此同时,消费降级趋势使得高端水果需求萎缩,公司转型直播等行业,因入场过晚而收效甚微。正如行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洪九已经错过从TO B改成TO C的机会,其庞大管理体系无法支撑模式转型。"
曾经,邓洪九的确兼具果敢与偏执的特质,无论发现差价商机,还是大胆出国考察泰国果园都体现企业家洞察精神,但他始终未能突破财务认知边界以及更深层的家族企业如何治理的问题。
当企业规模已进入现代公司阶段,而企业家的治理思维仍停留在前现代阶段。
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洪九的概念包装、法理挑衅这些行为,都挑战了法律的底线。尤其是2024年《刑法》修正案加大对财务造假惩处力度,中国民营企业需要进行从“胆大敢闯"到“敬畏规则"认知升级,这远比规模扩张更重要。
站在2025年回望,洪九果品的残局仍充满不确定性。眼下,邓洪九等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公司或将进入债务重组,但退市风险极高。
未来更棘手的是品牌口碑价值损坏——生鲜行业信任一旦破裂便难以重建。对行业而言,洪九的崩塌加速了水果分销格局的重塑,留给中国企业界的启示也显而易见:
第一,商业模式必须尊重行业本质。生鲜行业的“端到端"理想需平衡供应链控制与现金流健康,任何忽视损耗率、周转率的模型都是空中楼阁。
第二,资本扩张存在临界点。洪九案例证明,当增长速率远超管理能力与行业规律时,规模与风险呈指数级正相关。
第三,企业治理需要与时俱进。家族企业必须完成向现代公司制度的转型,建立权力制衡与专业分工,否则将难以应对复杂市场环境。
总之,企业家认知决定企业边界。在资本、技术、市场快速迭代的今天,创始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比创业勇气更为重要。
在任何时代,商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建立在尊重规律、敬畏风险的坚实基础上,而非资本幻象之中。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能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