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出去讲急救课时,经常有朋友问我:「贾老师,您天天抢救急性心梗的患者,经验多,您给我预测一下,我会不会猝死?什么时候猝死?」
这个问题,我还真预测不了。
不过呢,我能预测的,是可以根据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来判断您到底是不是容易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并告诉你一些猝死的「潜在征兆」。
关于猝死的高危性。
猝死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令人感到畏惧的医学难题,因为它发作突然。
我们先来说下猝死的相关定义。
猝死,指发病后 6 小时内,突然、意外、自然地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SCD)占 80% 以上,于发病后 1 小时内死亡。
心脏骤停,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突然停止,心脏停止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瞬间泵血功能丧失,导致以脑为首的所有的组织器官供血、供氧完全中断。表现为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脉搏消失……
但心脏骤停并不意味着死亡,如果能在数分钟内进行正确的抢救,部分患者有望救活。否则,进入生物学死亡,即脑死亡,而无可挽救。
如果心脏骤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心肺复苏失败的心脏骤停称为猝死。猝死是心脏骤停的最终结果,而无可挽救。
可怕的是,据统计,超过 80% 的猝死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地方,比如公共场所、家中,地铁、影院、学校等。
我们知道的很多名人,都是因为猝死而离我们而去的。
2006 年 12 月 20 日上午 9 点,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先生因高血压引起的突发心肌梗死去世。曾经给亿万观众带来无尽欢笑的一代艺术大师突然辞世,令人感到无比震惊和痛惜。据参与抢救的北京 999 急救中心专家介绍,马季先生坐在马桶上发生的意外,死因是排便用力导致高血压引起心脏猝死。
2007 年 6 月 23 日傍晚 18 时 30 分左右,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在位于昌平沙河的家中突发心脏病。经 999 急救人员抢救 40 分钟,仍未能挽回侯先生的生命。
2008 年 10 月 18 日凌晨,一代名导谢晋在赴母校参加百年校庆时,突然离世。上虞市委宣传部对外公布了谢老的死因:凌晨,有酒店服务生到谢晋导演下榻的客房内清洁,发现谢晋停止呼吸,救护车送到医院已经手脚冰凉,确定抢救无效死亡。
猝死,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已经成为愈发年轻化的突发疾病。它不仅带走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还会彻底毁灭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庭。
所以,了解引发猝死的诱因和猝死的急救措施就显得愈发重要。
猝死为何越来越年轻化?
如今,发生猝死的年轻人逐渐增多,且原因多样。
常见的诱因:
一、情绪激动: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如暴怒、悲痛等。
二、体力活动:过度的体力活动,如上楼、跑步、搬重物等。
三、饱餐后:尤其是脂肪餐,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
四、过度吸烟、酗酒。
五、长期疲劳、熬夜。
六、久坐、缺乏运动。
七、肥胖。
八、天气突然变冷、连续高温、桑拿天。
九、豪饮冰冷饮料:可使冠状动脉痉挛。
十、原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不按医嘱服药。
某日,苏州一位 24 岁小伙在熬夜加班时突然晕倒在地,额头及后背都出了大量的汗,同事立马拨打了 120。 遗憾的是,3 个半小时抢救依然没能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
据了解,猝死的小伙子在一家电机公司做工程师,平时生活一直无不良嗜好,不抽烟也不喝酒,只不过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工作压力大,常常熬夜加班。
像是过度的熬夜、劳动强度大、多吃少动等不良的习惯,长期下去会导致人们心脏问题加重,从而出现猝死的症状发生,对此患者要重视。
在平时一定要重视猝死的现象,因为这类的病症会严重的危害到患者的身体,需要积极的控制疾病,保证自身的身体健康,对此患者要注意:
如果持续疲劳超过六个月,休息不能缓解,同时还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咽喉痛、关节痛、睡眠紊乱及抑郁等症状,就要引起重视,你真的该休息了。
哪些人群属于猝死高发人群?
猝死的发生往往是有前因后果的,我们可以根据症状发生的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的来分辨,到底哪几类人群是猝死的高发人群。
第一类:长期形成不良习惯诱发猝死的人群。
如:大量吸烟、「三高」、肥胖、过度劳累、用力排便(老年人)、缺乏运动、熬夜、饱餐后(尤其脂肪餐)、久坐、情绪激动、A 型性格(性格急躁、自制力差、争强好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这个人群是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高发人群,当然也就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
第二类:近期有出现可能发生急性心梗表现的人群。
这种表现多见于猝死发生前的 1~2 周,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极度疲劳、胸闷憋气、心前区极度不适,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次数增多,疼痛程度加重、疼痛持续的时间延长。出现这些表现则预示着近期可能会发生急性心梗。
第三类:已经出现急性心梗表现的人群。
急性心梗最典型的表现,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心前区或胸骨后剧烈疼痛,伴压榨感,逐渐加重,患者大汗淋漓、面色口唇青紫、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心律增快或减慢、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休克等心梗的症状,随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
第四类:已经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不一定发生心脏骤停,但如果出现了下列表现,随时会发生心脏骤停 —— 猝死,尤要警惕!
1. 严重心律失常:如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可以迅即恶化为室颤,这是急性心梗早期最多见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果未能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和心脏电击除颤,则发生猝死而无可挽救;再有心率过慢,可能发生了致命性的房室传导阻滞,致使心脏停搏。
2. 急性左心衰: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凶险表现,说明心肌坏死的范围较大,可迅速致命。
3. 心源性休克:主要表现之一 —— 血压下降,是心泵衰竭的极期、是死亡率极高的凶险急症。
第五类:已经发生了心脏骤停。
能否抢救成功决定于众多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患者是否得到了及时的心肺复苏和电击除颤,另一个是虽然得到及时的现场急救,但由于病情过重而抢救无效。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 —— 猝死。
急性心梗是导致心脏骤停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心脏骤停未得到即使的抢救,或抢救无效,其结果就是猝死。
典型急性心梗的表现可以立即引起人们对重视,而更可怕的是不典型急性心梗的表现,往往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被忽略,造成悲剧。因此,了解急性心梗的不典型表现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典型表现:无胸痛或仅自觉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无胸痛而表现为上腹,并可伴恶心、呕吐等,易误诊为急腹症;无胸痛而表现为肩、背、臂、颈、颌、咽、齿等部位疼痛易误诊为骨、关节、或软组织等局部病变;不明原因的晕厥、心衰、休克、猝死等,均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发表现出现,应予高度警惕,勿使漏诊。
我曾遇到一位 40 多岁的男性患者,上腹部剧烈疼痛一小时,伴意识模糊、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表现,根据经验一看,首先想到是急性心梗,马上要给患者做心电图,家属极为不满,认为是过度经检查,胃疼做什么心电图?我很快说服了家属,心电图证实是急性下壁心梗,并出现了致命性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九死一生。经过全力抢救,患者逃过生死一劫,后来好转出院。
预防猝死,我们该做些什么?
1、有家族史的人,要控制好体重、血糖、血脂、血压,避免患心血管疾病。致死性心律失常家族史,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2、戒烟
3、合理膳食
5、戒酒,或适度饮酒,当饮酒过量,则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概率。
6、达到或保持健康体重,尤其是肥胖者,使体重指数保持在 18.5-23.9。
7、睡眠规律,切忌不要熬夜,保证晚上 22:00 - 第二天 7:00 的睡眠时间,或保证 8 小时的睡眠时间。
8、适量运动,结合自身情况,做有规律的中低强度的运动,注意!非运动员切忌长时间高强度运动。
9、心理健康,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过高压力、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10、选择相对环保低污染的生活环境,遇雾霾天气戴口罩出门。长时间暴露在有污染的空气中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危险。
11、切记要避免过度疲劳,注意劳逸结合。
心肺复苏
我们除了在生活中尽可能地预防猝死外,还要掌握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的急救技能,及时正确地抢救才能挽救生命。
一旦有人发生心脏骤停,只有 4 分钟黄金抢救时间。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拨打急救电话,然后等着救护车到来,事实上,这种等待,很有可能会错过这至关重要的「黄金 4 分钟」。
在我国,医院外抢救成功率只有 1%,而欧美国家的抢救成功率可以达到 15% 以上,之所以有如此明显的区别,在于拯救心脏的「神器」——AED,他的全称是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是一种便携式医疗急救设备,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AED 被广泛安放在校园街道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公共区域。
AED 的使用方法非常方便、安全,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操作,仅需几分钟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
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旦有人发生心脏骤停,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实施救助。
当你确认患者为心脏骤停,应立即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PR),CPR+AED 的使用将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具体操作如下:
1、判断:立即拍打双肩、分别在耳朵两侧大声呼唤,如无反应;用 5-10 秒
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如无起伏,即可确认为心脏骤停。
2、呼救:立即请人拨打 120,尽快取来 AED。
3、按压: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
(2)按压深度:5-6 厘米
(3)按压频率:100-120 次 / 分钟
(4)放松时,要使胸部充分回弹。
(5)尽量减少按压中断的次数,每次中断按压的时间不得超过 10 秒钟。
4、除颤:AED 随到随用。
(1)开机:按语音提示操作即可。
(2)按图示贴好电极片。
(3)AED 自动分析心律,需要除颤则自动充电。
(4)除颤:按放电键。
希望朋友们倡导和实践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和减少包括猝死在内的疾病发生。为了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乃至陌生人,学会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没考虑过这种事情,不过是听说过猝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