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的猝死率这么高?

一句话总结:年轻人猝死大多与冠心病有关。这是一种发展极其缓慢但会在过度劳累、心理压力或者剧烈运动等因素影响下带给人 “致命一击” 的心脏疾病。很多患者直到昏迷倒地心跳停止都不知道自己得了冠心病,更不会知道他们生前拼命工作或者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脏不堪重负而突然 “罢工”。

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年轻人猝死事件,可能会让很多人误以为猝死的原因就只是高强度工作、熬夜、过度劳累而已。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现在,波士顿科学就来为大家科普一下,猝死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什么是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也就是说,猝死的发生不是毫无缘由的,而是存在某种自然疾病的。

根据发生的原因,猝死又可以分为心源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和非心源性猝死两大类。这其中,心源性猝死占到了所有猝死的 75% 以上。

所谓心源性猝死,顾名思义,就是指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在全球范围内,缺血性心脏病是引起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全球致死最多的 “杀手”。

全球最大杀手是缺血性心脏病,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 16%。自 2000 年以来,死亡人数增加最多的是这种疾病,2019 年增加了 200 多万人,达到 890 万人。[1]

1

在我国也是同样的情况,引起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基础病因正是缺血性心脏病。[2]

缺血性心脏病就是由冠状动脉循环改变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比如冠心病,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缺血性心脏病。

图片源自:新京报《年轻人为什会猝死》

年轻人心源性猝死,大多与冠心病有关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脏病,分为两大类:

  •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具有代表性的是稳定型心绞痛(简称心绞痛);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代表性的是急性心肌梗死。

大多数年轻人都会以为动脉粥样硬化这种问题只有老年人才会发生,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大大的误解。

由于现代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及外界环境等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会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这种过程的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只有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或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时才会引起明显症状。[3]

对于职场年轻人来说,平时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健康,加上过度的熬夜、劳累、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吵架、愤怒、偏执、孤僻、孤独、社交障碍)等,就会大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以至于年纪轻轻就得上冠心病,甚至因此而猝死。

图片源自网络

冠状动脉是我们心脏上的一条动脉,用来给心脏供血。所谓粥样硬化,意思就是这条动脉的血管壁上经年累月地积累了大量的 “污垢”,从而渐渐堵住了这条血管,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通,血流量变少。就跟家里的水管被水垢和锈堵住是一样的道理。

冠状动脉硬化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疾病,可以长达几十年没有症状,直到出现明显的心绞痛才会引起患者的注意。

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平时无明显不适症状,看起来健健康康,却会突然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这些年轻人因为平时不做相关的检查,不知道自己心脏已经出了问题,一旦生活工作中长期过度劳累、情绪不佳,或者突然做一些剧烈运动,就可能迅速加剧心脏问题,继而导致猝死发生。

图片源自网络

心源性猝死是一瞬间发生的吗?猝死发生前有什么感觉?

当心源性猝死发生时,大致会经历 4 个阶段:即前驱期、终末期开始、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通常不同病人的各期表现会有明显差异。

但绝大多数猝死病例都会先出现头晕、心悸、黑矇、胸痛等先兆症状和感觉。

有人认为猝死前没有特殊感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主要是因为猝死先兆出现后,留给救援的时间很短暂,同时由于多数人对于这类警惕信号不够重视,以为休息一下会得到缓解,以至于患者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心脏骤停、失去意识、瞳孔散大,导致失去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心源性猝死如何预防?

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往往都是在医院之外的地方,比如办公室、家里、公共场合。当患者昏厥倒地后,一旦心脏停跳,生存机会往往只能寄托在 4-6 分钟的 “黄金救援时间”

换句话说,如果在 4~6 分钟之内得不到有效的救治,患者生还的可能就很小了。而我国大部分人都没有掌握基本的心脏急救知识和技能,这也导致猝死患者的生还率非常低。

因此加强对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就显得极为关键了。

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预防,首先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 对于普通人来说,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最基础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养成规律合理的饮食习惯,保持有规律的运动,戒掉不良嗜好如烟酒等。
  • 对于已经患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来说,应该积极治疗。

还有一种可以预防心源性猝死的 “黑科技”——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尤其是患有心脏基础疾病和有过心脏骤停历史的人来说,安装一台 ICD 可以有效阻止大多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使心脏保持正常跳动,从而预防心律失常源性心脏性猝死。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 ICD 是预防心律失常性 SCD 的最有效和唯一可靠的手段。ICD 能够迅速有效地转复室速、室颤,有效防止 SCD。[4]

ICD 是植入到身体里的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装置,一般埋藏在患者左侧胸部皮肤下面,可以全天候监测心跳状况。

图为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图片源自网络

这个小小的装置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说,脉冲发生器就像是 ICD 对心脏采取急救行动的 “总指挥部”,而与它相连接的电极导线像是 “情报员”。

当心脏发生不正常的情况时,脉冲发生器这个 “总指挥部” 会先对患者的心跳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患者有危险的心跳,就会立刻发出救命用的电击能量或超速起搏治疗实施体内除颤或复律,也就是通过适当电击重新 “激活” 心脏,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在这个过程中,导线会充当 “情报员” 的角色,将电击能量传送到患者心脏,为心脏恢复正常跳动提供支援。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ICD 装置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

目前市面上的 ICD 装置基本可以归为两种类型:

  • 经静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作为传统的 ICD 装置,TV-ICD 在植入过程中,装置的导线需要穿过静脉植入到心脏中,所以会接触到患者的静脉血管和心脏。
  •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S-ICD 系统适用于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除颤治疗的患者人群,只需放置于肋骨外的皮肤下面,因此无需接触心脏与血管,植入更加便捷、安全,能够有效避免导线植入相关并发症等风险。

这两种 ICD 的关键区别,就是在于它们是否接触患者的心脏和血管。

至于这两种 “黑科技” 到底使用哪一种,就需要在临床治疗中结合各方面因素来看了。

附赠
WHO 对于保护心脏健康的养生建议:
1、健康饮食:括大量水果和蔬菜、未加工的谷物、瘦肉、鱼和豆类并限制盐、糖和脂肪的摄入。饮酒也要适量。
2、经常锻练身体:每天至少 30 分钟经常锻练身体有助于保持心血管健康;在每周的大多数日子至少锻炼 60 分钟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
3、避免使用烟草:无论是纸烟、雪茄、烟斗或是咀嚼烟草,烟草都对健康有害。接触二手烟草烟雾也是危险的。停止使用烟草制品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立即开始下降,并且在一年后可下降达一半。
4、检查并控制你的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
了解你的血压:高血压通常没有症状,但它是导致突然中风或心脏病发作的最大因素之一。检查你的血压和了解你的血压指标。如果血压偏高,你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采用健康饮食,减少盐摄入量,增加身体活动,并可能需要服药控制血压。
了解你的血脂:血胆固醇升高和血脂异常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需要通过健康饮食控制血胆固醇,如有必要,则需适当服药。
了解你的血糖:血糖升高(糖尿病)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如果患有糖尿病,控制血压和血糖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非常重要。[5]

以上就是关于猝死及其预防的知识。大家 get 到了吗?

最后,波士顿科学强烈建议,无论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应该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常规体检,对于心脏性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尽快就医,接受适合的诊疗方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