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早就想写了,大家到网上稍微搜一下,就能发现一堆这类案例,比如之前印度坑了上海电气,后来又坑了小米,2020 年之后,一口气封禁了微博、TikTok 在内的 60 多款中国 app。这不禁让人怀疑印度是不是在针对咱?
其实不是,印度对于外国公司向来比较狠,前后坑过无数跨国公司,比如亚马逊,沃达丰、韩国浦项制铁,都被印度坑过。那他们为啥这么有病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有病?
当然不是,如果你把自己代入为一个印度人,会发现他们做得合情合理。
对于绝大部分印度人来说,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 “弱增长前提下的零和思维”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啥意思呢?
印度人 “零和思维” 这事很多人都提到了,不过大家总是拿文化说事。其实了解印度就知道,印度的南方和北方差异极大,不仅人种差距有点大,甚至主要语言都不太一样,北方主要是印地语,南方用英语和南印本土语言。
经济上差距更大了,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内陆和北方城市不咋地,印度排名前十的城市有 8 个在南方和沿海,我圈了下,大家可以看出来,北方只有孤零零的首都。北方经济不行,守旧思维非常严重,南方好很多。而且咱们经常说印度种姓制观念严重,其实也呈现出一种 “越穷越等级森严” 的现象,沿海大城市种姓制已经很淡了。
这就说明保守、守旧、零和思维这事可能跟文化关系不大,主要是经济影响观念,观念反过来又影响经济。
我们知道,传统农业文明下,经济增长是非常慢的,每年产出都差不多,有人多拿点,自然有人会少拿一些,零和思维也就成了常态。现代社会财富生产速度很快,别人赚不赚,往往跟你没啥关系,甚至别人赚钱,你也能跟着赚,零和思维这种保守思想慢慢也就没市场了。
按理说印度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只有极少数人享受到了发展成果,贫富差距大得离谱。联合国每年要公布那个 “饥饿指数”,我刚查了下,2022 年印度比朝鲜都靠后,121 个国家里排 107 位,5.6 亿人粮食危机(也就是还没开始挨饿不过也快了),有两亿人根本吃不饱,匪夷所思。
这就导致印度一只脚迈入了现代社会,但是身体剩下的部分还在门外,绝大部分人的观念跟一百年前没啥明显差别。
按理一部分人观念守旧并不重要,比如咱们身边也有不少人的观念也就那样。但是印度是个超大号民主国家,民粹泛滥,这些绝大部分人的思想通过代议制不断上升,最后变成了部分国家意志。
其次印度人还有个大毛病,“道德高于法律”。
大家把这两点先记住,咱们往下聊,聊着聊着自然就明白了。
1
印度从上到下不太信任外国企业。大家不能简单认为是印度不开化、傲慢、缺乏国际视野,因为在历史上,外国在印度人眼里,确实没有带来过什么好东西。
从穿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统治当地的北方游牧民族,比如雅利安人和后来的蒙古人,再到后来驾驶帆船来到印度搞殖民的葡萄牙人、法国人和英国人,都给印度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从那以后,印度人对外国在印度的一切行为,都有着严重的警惕心。
所以从英国脱离出来之后,印度也想独立自主,搞社会主义,提倡不结盟运动,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希望通过一个个五年计划让国家强大。
这一政策整整持续了 40 多年,直到苏联解体后几年才开始改革。也就是说印度实际上开放的时间比中国还要晚,现在也有大量的计划经济遗留,严重阻碍印度的发展,不过惯性太大,实在是解决不了。
但在 1991 年前,印度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一直接受欧美企业在印度的投资。这其中发生的一些事,加剧了印度人对外国企业的不信任。
最严重的就是 1984 年的印度博帕尔灾难,半夜一个巨大的存放剧毒化学品的罐子破裂,造成三千多人的死亡和数万人伤残。几十年后剧毒物质依然在伤害着当地人。
2
因为互相不信任,印度和外国企业的合作经常有问题,双方于是只得 “斗智斗勇”。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税收,比如印度的所得税,对于本国企业是 30%,但是对外国公司却要 40%,外企自然对此很不满。
不过这都不是问题,这些年跨国企业似乎形成 “共识印度是下一个中国”,赚得少一些就少一些吧,只要能赚,大家还是很愿意去印度投资。
所以双方说好,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就以法律解决,印度爽快答应,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跨国公司来了之后,他们就开始研究印度法律,发现漏洞百出,不利用下这些漏洞简直愧对祖宗。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一般来讲,资金想从印度出来是很难的,但是跨国公司有办法。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让自己在印度的公司向美国的一个公司购买一项技术,这下钱就跑美国去了,属于正常贸易,印度政府总不能拦着吧?
印度人也不傻啊,他们一查就发现卖技术的那个美国公司就是这个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而且那个技术也是过时的,说白了,就是个合法转移利润的套路。
这下印度人怒了,记得我上文说的那个 “道德高于法律” 不?印度人觉得你们这么干就是不对,赚我们的钱,却把收入在账目上做成亏损,钱还转到美国去了,这对吗?这不对,既然明知道不对还这么做,是不是欠揍?
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难道印度这么想不是应该的吗?
这就是刚才说的那个问题,到底是 “法制” 还是 “德治”,你如果一开始就说你要搞德治,估计大家都不来了,毕竟印度人自己道德不咋高,对别人的道德底线高了去了。
但是你一开始说了要搞法制,别人按照法律来,你又不爽了,这算啥?
也就是说,政府只有自己先遵守自己的法律,然后大家才会放心的来,增加了投资,带动了基建,引入了技术,带来了各种知识,这些都比税收重要一万倍。再说了,现代法律也是个不断进化的东西,你每年填补漏洞呗。总不能因为自己的法律烂,然后就把会下金蛋的鹅给煮了吧。
印度有人是懂这个的,但是大部分老百姓不懂,他们是零和思维,他们觉得这些大公司就是欠干,竟然跟印度人耍心眼,不把他们干服简直愧对祖宗。
这其中最为人 “津津乐道” 的传奇故事,就是 2007 年英国沃达丰收购李嘉诚的和电公司旗下的印度电讯业务。
当时交易双方为了避税,一百多亿美元的生意,使用的是在 “避税天堂” 开曼群岛设立的账户。这也是跨国企业的正常操作,可以免除大量的税款。
不过印度作为业务所在国,当地的税务部门觉得这样明目张胆的避税行为,是对自己的极大侮辱。于是给沃达丰开了 26 亿美元的补缴税的单子。
沃达丰是见过世面的,知道税务局这种操作没有法律依据,直接对簿公堂打起了马拉松官司。
最后打到印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到底是专业机构,跟着耍流氓不合适。一番研究之后,表示税务部门你这个干的没有法律依据啊,印度税务部门自然是败诉了。
本着亡羊补牢的目的,税务部门跑去议会要求修改所得税法,正好当时执政的国大党是个百年大烂党,能力不行,道德标准倒挺高,搞经济不行,新法律规定这个条款从 1961 年开始实施。
这下不仅沃达丰傻眼了,连其他一堆跨国公司都有点崩溃,因为国际上的惯例是,你如果让我纳税,必须事先得让我知道有这么个税,不能临时加一个,还从几十年前开始实施。如果你这么折腾,按理说谁都可能一夜之间变罪犯。这个操作实在是太奇葩,以至于 “印人党”(也就是莫迪所在的党)当时也说这是 “税收恐怖主义”。
而且印度人和沃达丰这几年打官司,这期间那笔罚金是要算利息的,现在利滚利已经达到 50 亿美元了,别废话,赶紧打钱!
连印度最高法院都傻了,不过现在有新法律,并且法律里说得很清楚追溯五十年,法院只好判决税务部门胜诉。
沃达丰当然不能吃这种哑巴亏,一纸状子告到海牙国际法庭,可惜印度人没本事改国际法,国际法庭判决印度税务局败诉,最后一毛税都没有拿到。
这事尽管落下了帷幕,但印度这种临时改法律抢钱的操作,实在太不像话,在国际商业界印度的口碑又一次暴跌了一轮,后来有一段时间不是艺高人胆大的公司一般不敢到印度投资,说不定哪天临时改个法律过来干你。
沃达丰在打了十几年官司后,也对印度市场彻底没了信心,这些年在印度的业务也是不断萎缩。
这种双输的局面,双方都觉得自己有道理。沃达丰认为自己又没犯法,印度税务机关认为沃达丰的避税操作合法但是不对,欠扁,不能不管,两边就是鸡同鸭讲。
所以印度这些年一直在进行一个循环:经济好了,觉得跨国公司太无耻,赚那么多钱却搞避税,要不要脸?于是来一波打击。那些公司吃了哑巴亏,或者缩小投资,或者干脆跑路,印度迎来一波投资暴跌。
没人来投资了,老百姓没工作,经济下行压力大,老百姓被人煽动上街抗议政府做得太差,政府又舔着脸求着大家过来投资。赌咒发誓这次一定按照法律来,再也不搞道德审判。
而且为了争取别人的信任,法律就跟网文剧本似的改来改去,比如就在 2021 年,印度废掉了那个当初为了针对沃达丰通过的法律,又一次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好在印度人心态好,觉得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大家眼热印度的市场规模,想进去赚钱,过几年印度又犯病,又得推迟,基本上一直在循环这个套路。
3
其实莫迪本人是很喜欢外资的。他以前是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长,类似咱们的省长。上位后策略基本是摸着中国过河,搞市场经济改革,引进外资,还跑到中国日本新加坡抓学习,后来古吉拉特邦的经济增长整个印度之最,这也是他成为印度总理最大的资本。
但是印度是个 “分权制” 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超级复杂,甚至跟唐朝中后期中央和割据藩镇的态势差不多,中央不能强令地方,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干各的,搞出来无数麻烦。
最著名的,就是日本拿下了印度的那个高铁大单。当初那个单子中日都在抢,现在来看,我们幸亏没拿下。
这就得给大家普及一个常识,其实基建这东西,技术含量也就那样,基本上大国都能做,但是最大最麻烦的一个问题,就是 “征地”。
为啥各国基建搞那么几年后续就搞不下去了,并不是技术问题,老百姓穷的时候好说,一旦富起来,尤其法制健全起来,你再去拆迁什么的,就很难拆的动,往往几个刺头就能把整个项目给搞黄了。
这时候就需要政府下很大的决心来做这事。印度中央政府对高铁项目非常上心,但是高铁经过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却极其消极,老百姓不配合倒也正常,奇葩的是地方政府也不配合。
原因也不复杂,现在印度执政的是 “印度人民党” 对高铁项目很积极,但是马哈拉施特拉邦大选上来的是 “湿婆神军党”,你听这名字就不是个善茬,充满了封建迷行色彩。
这个党的领袖认为高铁华而不实,搞那玩意就是浪费钱,毕竟印度需要的是一车厢只能拉几十个人的高速列车吗?印度需要的是能装更多人的低速车,高铁跑那么快干啥?印度人缺时间吗?
所以奇葩的事发生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联合起来坚持不让不给高铁腾地,那条高铁到现在都建了个寂寞,日本人现在项目开展不下去,前期的投资也进去了,弄不好得搞到下个世纪。
也正是因为这种 “分权制”,让印度各地差距极大,观念开明的那些沿海省发展很快,其他地方就很一般。发展不均更是导致观念进一步分化。
当然了,印度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个。
4
印度本国大企业,比如国内读者都知道的塔塔、信实等等,这些企业非常大,而且涉猎非常广,比如塔塔,基本上涉猎了所有的行业,汽车、航空、生物、原子能,啥都干,一个公司的产值一度占了印度 GDP 的 2%。
还有这几年爆火,最近被美国做空机构狙击的 “亚洲首富” 阿达尼。他号称莫迪的合伙人,崛起速度如同火箭,个人资产 3 年涨了 21 倍!在印度几乎无人可挡,是印度 “国家版” 的高启强。
这些企业最大的梦想,就是把门关起来,自己单独过,所以他们对外企极其反感。道理也不复杂,你们村就你一个小卖铺,你也不希望别人来搞超市吧。
所以就有了这几年信实集团暴打亚马逊的事,搞得亚马逊之前投资的两亿美元拿不回来,还得给印度赔偿两千多万美元,估计很长时间都要绕着印度走了。故事比较复杂,碍于篇幅就不讲了。
此外印度巨头们还很善于利用民意,不咋公开露面反对外企,经常是鼓动身边的社会底层,大张旗鼓地捣乱。
这又涉及到我上文说的那两件事了,印度老百姓既 “零和思维” 又充满道德审判的冲动,看见外企就气不打一处来,觉得钱不可能从虚无中来,既然外企赚钱了,那肯定是印度自己赔钱了,作为老百姓不能不管,所以一煽动就起来闹。
从日常的上街游行示威,到大规模地拦阻道路干扰企业经营,甚至直接鼓动老百姓打砸抢烧。只要他们反对的事情,有无数种手段给你搞黄,这个不仅仅是针对外企,对他们本国政府也一样。
比如前些年莫迪搞粮食法案,动了大公司的利益。这些人鼓动几十万老百姓,在新德里市郊整整闹了一年多。不论严寒酷暑新冠疫情都无法动摇,到最后莫迪这种狠人也只能认怂。一般来讲,比胡搅蛮缠全世界都得给印度叫大哥,两伙印度人拧巴起来,谁穷谁牛逼,让你知道什么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5
印度现在其实很纠结。
主要是内部分成无数个派系,各自利益出发点都不太一样。
对于莫迪来说,他很希望引入外企,毕竟引入外企就相当于引入了资源、管理技术还有无数隐知识。将来在外企干过的员工出去创业,就可以把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扩散出去,中国经济其实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通过引入竞争,也可以让印度企业有点压力,提升下自己的内力,别成天窝里横,一到国际上就是战五渣。
但是阻力实在是太大了,上文也说了,既有中央和地方的冲突,超大公司和老百姓也都对此不太感冒,太多老百姓觉得外企就是抢钱,还以法律为武器偷税漏税,不如全部赶走,有这么一帮老百姓,几乎一煽动就暴走。
印度一直发展的很慢,也和这种情况强相关,这些年莫迪使劲推动改革,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一些沿海城市,不过大部分地区依旧死气沉沉。他们现在的策略也是重点发展沿海,不试图改变内陆地区,让脑子正常的老百姓自己去沿海发展。
这一点上我国一直处理得特别好,政府的长期决策很少被民粹裹挟,而且很善于引入竞争。比如咱们国家引入特斯拉整活了电动车产业,这事已经进了哈佛的商业案例库。再比如沃尔玛他们教会中国之后,自己竞争不过然后撤了。反面案例就是搜索引擎,没有竞争,某度烂成那样。
对于我们来说,印度这一系列骚操作并不是坏事,最起码让跨国资本知道有些中国长期以来的优势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稳定的环境,几乎不存在的民粹主义,都是我们巨大的优势,不能假设所有国家都这样。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延缓产业迁出。
以前有一段时间中国对印度投资规模非常大,但是 2020 年之后印度对跨国公司非常不友好,投资规模明显下跌。估计过几年印度又开始跪着求大家去投资,不过中资估计很长时间不会再去了。每次瞎折腾把大家对它的信心给搞没了,都需要很多年重新恢复。
当然了,对于中印之间的发展比拼,希望印度自己烂下去没啥意义,还是要提高我们自己的软实力,比如新闻里经常提的,法制化和透明化,培养大家稳定预期,这才是长期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