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联合打击,中国互联网大厂每况愈下

互联网时代,裁员消息年年有,最近格外多。

从去年年末至今,各大厂的裁员传闻轮番登上热搜。

远一点的有字节、爱奇艺,近一点的快手、滴滴。

1

最近又轮到了阿里、腾讯、京东。

有消息称阿里准备裁员 30%,腾讯也有类似的计划。

2

有人罗列出一串数据,指出裁员人员可能在 6000 左右。

伴随着小道消息的情绪渲染,人人自危,生怕大厂带动了裁员潮,下一个就轮到自己。

要知道,过去几年,互联网公司是被公认的我国待遇最好、收入最高的行业之一。

虽然都抱怨互联网公司加班严重,但放眼看看,现在什么行业不加班?传统制造业、中介、服务业,包括现在的基层公务员,几乎人均加班狂魔。

既然如此,那大家当然更愿意选工资高的。毕竟在互联网以外的行业,很难想象公司能给应届生起薪 30 万,给明星团队的员工发近千万的年终奖。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从国内最好高校的毕业生们,除了出国念书或者考公务员的,不约而同地往互联网大厂挤。

有无数人从读书开始就做好了完备的计划,铆足了精神,只为往里扎根。他们将拿到大厂的 offer 视作人生的重要转折,认为这是美好生活的起点、是收入与地位的进阶的开端。

如今,裁员传闻纷至沓来,人们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大厂光环并非永恒,潮起必有潮落。

身处传言之中的大厂员工感到惶恐。

年轻人担心自己的收入和履历收到影响,害怕失去跃升空间,远离财务自由的机会。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希望能有一段漂亮的大厂工作经历作为背书,从而让自己在未来的职场上拥有更主动的择业机会与议价权。

如果以这种方式仓促收尾,似乎也会让这些员工失去光环,泯然众人矣。

有房贷在身的中年人则像绷紧的弦,精打细算自己的存款,能够支撑多久的生活。相比于年轻人,他们的选择本就不多。

行业内的其它从业者也难免紧张。

毕竟这些光鲜亮丽的大厂都是头部企业,是重要标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潮水的方向。

如果就连他们都身处危机之中,那其他小公司的处境岂不是更加艰难?

还有人担心,这些大厂出身的员工会对自己的工作处境造成冲击,害怕自己成为食物链最末端的替代品。

3

担忧之余,还有人产生了额外的联想。

拜盛行的 996 文化等相关事件所赐,打工人和公司之间的信任逐渐被消磨,常年处于天然的对立位。双方之间形成了愈来愈深的鸿沟,彼此无法理解。

因此,裁员传闻一经传开,立即有人指责某些公司是借此机会进行针对性优化,让更年轻、更便宜的人来替代 “老人” 进行工作,以此削减成本。

4

某些猜测认为,那些 35 岁以上还没有晋升到管理层的基层员工正是被针对的对象。

矛头直指互联网行业中常常被诟病的 “年龄歧视” 问题。

02.

在相关的职场社区,也有一些行业内的声音对此表示无奈。

5

他们认为,人员的动态变化原本是大多数公司一直持续的正常流程,只不过最近因为大环境的问题格外受到关注,才引发了沸沸扬扬的讨论。

比如招人,可能是内部有人员流动,需要填补空缺。

尤其每年三四月份都是人员调整最频繁的时候,所谓招聘市场的 “金三银四” 就是这么来的。

这是因为大部分公司会选择在新年前后发放年终奖,很多人会在收到年终奖后,开始考虑新的工作机会,因此会出现大范围的岗位空缺和人才流动。

而裁人,则可能是对某些业务线进行调整后的选择。

如果要把这种人员变动解读为优化也没有错,只不过没什么针对性,甚至是被动的 “不得已而为之”。

 

看看如今中概股的走势,或许能更理解这种变化。

从 2021 年 2 月开始,因为众所周知但不能多说的原因中概股长期呈下跌趋势,且整体没有止跌的趋势。

6

前几周,自瑞幸造假以来美国喊了几年的审计问题终于落靴,“在美国上市,不服从美国证券管理制度的公司只有退市这一条路”。更是使得中概股全线暴跌。

有人整理了截止于 3 月 11 日,中概股较历史最高价回撤程度排名:

7

以及亏损金额排名:

8

可谓是跌出了水平跌出了风采。

这还没有结束,到了 3 月 14 日,中概股又跌出了记录。

知乎跌了 30%,B 站跌了近 20%,爱奇艺、小鹏汽车、贝壳、BOSS 直聘、携程,统统在一天时间里跌掉了自己 1/5 的市值。

9

这种跌法在全世界主流交易市场都极为少见,已经是属于历史级别的极端行情。

即便后期迎来了一波增长,整体下跌的颓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无疑暗示着互联网行业的某种发展趋势。

03.

剖开来看,中概股的发展历程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互联网每每迎来发展热潮,都会推动一批中概股赴美上市。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海内外投资环境差异影响。

互联网刚兴起时,国内资本市场对其知之甚少,决策者裹足不前。相比之下,海外资本市场第一时间投来青睐的眼光,早早参与了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早期融资。

另一方面,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总在不断拓展赛道和业务,试图用网络连接起很多的领域,达到更大意义的万物互联。

这样的理念虽然值得肯定,实现起来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开辟一个新领域不仅需要烧钱做业务,还需要招募更多的人才来应对业务量的增长。

所以很多公司都希望尽快上市融资拿钱,而赴美上市没有复杂的门槛,还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对需要尽快抢占 “风口” 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是更好的的选择。

结果到了 2020 年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次年 3 月,其最终修正案通过。

其中明确指出 “要求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其证券禁止在美交易。”

10

言下之意是需要公司交出他们的多项数据。该修正案通过当天,中概股全线大跌。

同时,国内逐步加强了数据监管,以确保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到了今年,受持续反复的疫情影响,经济大环境本就糟糕,又赶上俄乌战争冲击,中概股的处境更为艰难,价值大大缩水,颇有些一蹶不振的征兆。

04.

这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对个人来说,最直观的是个人资产的缩水,显著抑制了大家的消费欲望。

有人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3 月 15 日,主营植发业务的雍禾医疗,港股股价暴跌了 24.81%,盘中下跌最高超过了 33%。

11

有人将这一变化与中概股的缩水关联起来,毕竟植发业务的主要用户群正是那些辛苦奋斗的程序员们。如今,他们的资产缩水、行业动荡,大约也没有心情去植发了。

这似乎可以被视作消费市场受损的一项佐证。

另外,股价下跌还会影响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看法,让互联网公司融资变难。

国内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在形成规模后,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伴随着市场饱和,蓝海慢慢变成存量竞争,用户增长进入瓶颈,持续烧钱无法解决后期发展乏力的问题。

他们倾向于通过扩展赛道增加盈利点,保持整体的增长速率。这一做法依赖资金的投入。但现在,受股市、资本和市场影响,他们的流动资金变少了。

如果拿不到资本的钱,他们很难承担庞大的市场费用和员工薪水。而一旦停止在市场上的投入,又很容易失去在该领域上的主导性。

如此一来,无法开源,只能节流。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主动 “去肥增瘦”,调整业务结构,不再扩展新赛道、新业务;相对应的,也不再需要储备大量人才应对增长,整体进入保守状态。

尽管站在普通的员工视角来看,这很残酷。

但对公司而言,却是理智的 “聚焦主业”。

在经济萧条、新冠疫情和明天不知道谁会能抵达的今天,这似乎已经是最优解了。

这一波操作下来,我感觉年轻人的择业观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以前互联网是光鲜的头部行业,人人都削减脑袋向往里钻;

后来考公成为世界的尽头,不过公务员降薪也成了显而易见的结果。

我觉得如果大环境再这样发展下去,不想努力或没得努力的人只会越来越多。